首页 > 思想建设 > >皋陶之英国与固始虞士师祠
思想建设

皋陶之英国与固始虞士师祠

时间:2022-07-28 08:57作者:admin打印字号:

 英国,是上古时期淮河流域的方国,是皋陶之后封地,其封邑故址位于今河南固始域境。《史记·夏本纪》:“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皋陶字庭坚,英、六二国其后也”。皋陶,是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东夷少昊之后,名繇,又名处繇、赢繇、皋繇、咎繇、大业,字庭坚,偃姓。他也是“上古四圣(尧、舜、禹、皋陶)”之一,后世尊为“中国司法始祖”。虞封其为士师,(理官,即司法官),《史记·五帝本纪》:舜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维民能信”。皋陶不负舜望,兴“五教”,定“五礼”,设“五服”,创“五刑”,亲“九族”,立“九德”,并辅佐禹理政治水,发展生产,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论语·腾文公上》云:“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皋陶卒后,禹封其后于英六。“六”即今安徽省六安市境地(今六安市东有皋陶墓和清乾隆年间修建的皋陶祠),西距今固始境(英)50余公里。“英”则位于今河南固始县境。《史记正义》:“皋陶次子仲甄,禹时封为英伯,武王封少昊后为英子,皆偃姓,盖谓蓼本为英”。明《嘉靖固始县志·舆地志》:“固始县地,在昔黄帝受命披山通道,南至于江乃在江北为南境。高阳氏(颛顼)封子庭坚(皋陶)于安,复分蓼。……唐虞夏殷皆因之”。清康熙《固始县志》:“固(始),蓼国也,蓼,皋陶封地也”。“固,古蓼国也。……自高阳(氏)建封,数千百年之国计民生所系,其宜登于书者不知凡几!……皋陶,圣人也,始封于此(《康熙固始县志·重修固始县志序》)”。史料所载,“英”是皋陶子仲甄的封地。因“英”与“蓼”皆为皋陶后,后世称“蓼本为英”,“英盖蓼”,今固始境地“自唐虞以绵于周”,以至今均称“蓼”。2003年固始县陈淋子镇高墩子村“英(蓼)国故城遗址”的发掘、发现,揭开了“英国”始封地的神秘面纱。“高墩子西周文化遗址,位于固始县东南陈琳子镇高墩子村南,东距淮河支流史河约1.5公里。2003年9月至2004年6月,为配合国道安徽叶集至河南信阳高速公路建设,在高墩子遗址上发现一处西周时期的蓼国大型夯土基址。该基址现保存于地表以上的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高出地表约1.5米。是河南省目前发现面积最大的西周时期夯土基址”。“夯土基址的平面形状为圆角方形,东西长度约64米,南北宽度约62米,高2米。台基中间为一大型房基,平面形状为方形,东西长32米,南北残宽5——30米。复原面积约为960余平方米”。“夯土台基的外面为一周环壕,壕宽14——16米,深2.5米。壕内出土大量西周时期陶片。在台基及环壕的北部和南部都发现有西周时期的文化层。依据目前在高墩子村较高地方钻探结果,整个遗址面积至少有三万余平方米“在台基上发现一片西周时期的墓地和一些西周时期的灰坑。发掘墓葬7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形制都较小,一般随葬1——3件陶器,随葬品的组合为一件鬲或鬲、豆、罐(马世之《高墩子蓼国大型夯土基址》)”。遗址曾出土大量西周时期的陶片,还有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陶范和大量陶器。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考古学学家马世之先生认为:“因此基址的年代约在西周中期或略早于西周中期”。“根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的河南固始属蓼国地域范围。……发现的高墩子遗址西周大型夯土基址正在史河西岸,固始县城的东南部,与安徽的六安隔史河相望,因而应与古蓼国有关。其实,专家认为的河南省目前发现面积最大的西周时期夯土基址”当为“英”,而不是“蓼”。“蓼”位于今固始县北七十里的蓼城冈,史料记载详实。唐李泰修撰《括地志》云:“光州固始县,本春秋时蓼国,偃姓,皋陶之后也。”《左传·文公五年》:“‘冬,楚公子燮灭蓼。’注:‘蓼国,今安丰县。’今河南省固始县东有蓼城冈,即此”。清康熙《光州志·輿地考》载:固始县在光州东一百四十里,县名昉于汉光武。在昔高阳氏封子庭坚于蓼,县北八十里有蓼城冈”。《信阳地区志》载:“夏,皋陶之裔分封于蓼,今固始县东北蓼城冈属古蓼国。”清初学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蓼城冈或以为古蓼国城,盖在此。”《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蓼县:“春秋蓼国,今有蓼城冈,在河南固始县东北七十里”高阳氏封子庭坚于安,复分蓼(明《嘉靖固始县志·舆地志》)”,晚于“英”、“六”的“蓼”至被楚灭时,地望始终在蓼城冈。英、蓼同为皋陶之后封地,均位于今固始域境,且南北相距约80公里,人们將今固始域境称作“蓼”而忽视了“英”。汉王符《潜夫论》:“六、蓼,皆皋陶后”。郑樵《通志》云:六蓼,皆虞夏所以封皋陶。清末举人万自逸著《固始县地理沿革考·沿革表》载:固始县夏、商时为蓼,属扬州境。夏禹时先封“英六”,复分“蓼”。对此,清乾隆时期就给预纠正,著名学者、史学家洪亮吉主修乾隆《重修固始县志》曾力行按:(固始)域境“夏殷前当为英国……皋陶次子仲甄,大禹封为英伯”。“英盖蓼”,历代史学家俱将夏、殷时的英国记为“蓼国”。虞夏时期,今固始域境是东夷族部落首领皋陶的活动范围、分封之地,因此,河南省目前发现面积最大的西周时期夯土基址”。“高墩子”是“英国故城遗址”无疑。即“高墩子”是英国故城遗址,“蓼城冈”是蓼国故城遗址。六、英、蓼故城呈三角形分布,六西距英五十余公里,英北距蓼八十公里。周武王灭商后武王封少昊后为英子,皆偃姓,盖谓蓼本为英。覃业程《蓼国(东蓼)》“本庭坚之后裔……周寻而封之,以奉先祀。”西周初,武王寻少昊后而封之。重新授封后的英式国由“高墩子”南移至与固始比邻的今安徽省金寨县境内。《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英氏国:“商周时方国,在今安徽省金寨县”。虽然英国后南移至金寨县(部分域地为原固始属境)境内,但历代《固始县志》对“英氏国(蓼)”存在于今固始境都有文字记载。南移后的英国与今固始境的蓼国,又分别于公元前646年与公元前622年为楚所灭。固始境留下了高墩子和蓼城冈两处古英、蓼国故城遗址。英国灭亡后,其后裔便以国为姓。《史记·列传》::“鲸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太史公曰,英布者,其先岂《春秋》所见楚灭英、六,皋陶之后哉”?康熙《固始县志·人物志》:“正义曰‘英盖蓼’字”。

古英、蓼国始封于今固始域境,历代蓼地人民虔诚地崇敬皋陶、祭祀皋陶。將皋陶神像供祀于名宦祠,“足以及民者则纪之”。明《嘉靖固始县志·图像志》中载有“有虞士师封蓼乡侯皋陶”神像。该志“官师志”载:“唐虞封侯皋陶于蓼。颛顼高阳氏娶邹屠氏女生子八人,是为八凯,庭坚封安复分蓼,后灭于楚,犹以为氏”。清《顺治固始县志·报祀》:“有虞士师封蓼皋陶。明刑、弼教、种德、依民,为舜乱臣”。到了康熙初年,时任知县包韺捐资在固始县城东关为皋陶建专祠——士师祠。康熙《固始县志》:“有虞士师皋陶祠,旧未建祠,仅列名宦。康熙二年,知县包韺具详捐资,特立专祠在县治之东关,兼设祭产以供春秋二祀。包韺在《建皋陶祠记》云:“然则皋陶宜百世祠祀不废,且蓼建国千五百年,自唐虞以绵于周,载其膏雨溉于蓼之民,从未有君国若斯之久者也!故皋陶为宜祀,而蓼之民阙亡其典亦非所以教民尊君亲上之义也。余仅择地于东关,创辟堂楹敬立神主,春秋以时报饗焉!礼曰,天子诸侯祭因其国之地而无主后者,余下吏方古犹小侯例得与祭矧唯皋陶?祠成为文以记之(《康熙《固始县志·艺文志》)”。“虞士师祠祭品仪注文”曰:“稽古有虞咨公,司刑明教,惟值万邦以宁,春秋仲月牲特荐灵,佑滋蓼土灏德,鉴馨尚饗(康熙固始县志·典礼志”!士师祠亦称皋陶祠、廖侯祠,位于固始城东关古蓼湾东北大街与良家巷交叉口西侧,南北向,长450米,南临北大街,北靠津川会馆(解放前为戏院),东接良家巷。祠宇建成三十年后,因兵燹水灾,士师祠近于倾圮,康熙三十二年知县杨汝楫捐资重修。“后汛、兵驻扎于中,不知始于何令祠宇倾圮,圣像剥落。康熙三十二年知县杨汝楫捐资重修(康熙《固始县志·建置志》)”。乾隆《重修固始县志·祠庙》载:“虞士师祠在东关,祀虞士师皋陶,旧志‘皋陶向无专祠,仅列名宦’,康熙二年,知县包韺具详创建,兼设祭产,以供春秋二祀。康熙三十二年,知县杨汝楫重修”。杨汝楫在《新建虞士师祠记》云:“皋陶初封安,又封其后于英六,固之祀之何也?曰固,古蓼国地,邑北有蓼城冈可据。史载楚灭六与蓼,臧文仲曰,皋陶其不祀乎!则固为皋陶始封无疑”。“东关有古蓼湾,前包芝崖(包韺)曾创一祠而未峻其事。……余捐金建正殿三楹,大门三楹,中为出入之径,而两旁令人僦居,每岁租银八两。祠中修葺以是备之。更置祭田若干。延僧海伦朝夕焚扫,缁衣之焚贝殊胜厮牧之喧哗斯举也,虽非宏阔壮丽,备极尊崇盛与!然,籍是禋祀维虔耶。……况乎固,其遗地耶(清乾隆《重修固始县志》)”。

 到了清朝末年,士师祠遭到了毁坏。民国时士师祠成为商联会驻地,祠宇部分场地现归东关工商所所有。

    马世洲  固始根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二0二一年九月

上一篇:奉祀皋陶与仲甄的“蓼侯祠”在河南省固始县城何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