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建设
李 姓 与 固 始
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地理位置在东东经115度21'~ll5度65',北纬3l度46'~32度35',南靠大别山,北濒淮河,东和东南分别与安徽省的阜南、霍邱、金寨接壤,西南到西北与本省的商城、潢川、淮滨三县相邻。南北最长94.16公里,东西最宽56、I9公里,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拥有34个民族,560个姓氏,175万人口,为河南省第一人口大县,也是河南省10个省直管县之一。固始自古文风昌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为“河南省十大文化强县"之一。因历史上有四次重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其后裔又逐渐播迁至闽、粤、台、港、澳、东南亚和欧美各地,因此有“唐人故里、闽台祖地"和“中原侨乡"、“客家之根"的美誉。迄今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
固始县也是闽台李氏宗亲和世界李氏宗亲的根亲圣地。
一,固始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这一地区小国林立。西周时有蓼(一作缪,今固始东北,夏东夷人皋陶之后)、蒋(今固始西北、淮滨东南期思镇,姬姓国)、黄(今潢川西北隆古集,赢姓国)和弦(今中晚期,楚灭诸国,设置有蓼、黄、蒋(后改为期思县)等县邑。此外,又有雩娄(今固始县南),为吴国城邑。战国时期此地属楚,有曾(今光山西南,又称西阳)、期思、雩娄等县邑。
秦朝国家统一,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此地处衡山郡东北、九江郡西北一隅。九江郡有安丰县(治今固始东南),衡山郡有期思(治今固始西北,故蒋国)。西汉分九江、庐江二郡置六安国(今安微六安东北),辖六县(治今安徽六安)、蓼县(今固始东北)、安丰(今固始东南)及阳泉、安风等5县。又有雩娄县(治今固始县东南),属于庐江即。东汉六安国除,所辖5县统属庐江郡。两汉时,其西部有期思(治蒋乡)、弋阳(活黄亭,今潢川西北)县,属于豫州汝南郡。
三国时曹魏分汝南、江夏二郡置弋阳郡,以弋阳县(今潢川县西北)为治所,西晋因之。东晋仍置戈阳郡,南朝宋因之,领期思、弋阳、安丰、乐安、茹由5县。又有新蔡郡,领鲷阳、固始、新蔡、东苞信、西苞信5县。宋文帝元嘉年间另置边城(今固始东南)、光城(今光山)二左郡,领7县蛮民。萧齐又在弋阳县(今潢川西南)置弋阳郡,光城置光城左郡,固始置北新蔡郡,边城(今固始东南)置边城左郡。
隋大业初,改光州光城郡为弋阳郡(现在信阳市),统光山、乐安、定城、殷城、固始、期恩六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又改弋阳郡为光州,治所在光山县(今光山县),置总管府,领光山、乐安、固始3县。贞观元年(627年),以定城、殷城2县来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弋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光州。太极元年(712年),州治由光山移定城县(今潢川县),领定城、光山、仙居、殷坡、固始5县。
北宋设光州(光山军),属于淮南西路,州治定城(今潢川县),领定城、固始、光山、仙居4县。元代光州属河南江北行省之汝宁府,领定城、固始、光山3县。明代属河南省汝宁府,有光州(散州)、光山、固始、息县、商城5县。清代从汝宁府置光州(直隶州),辖上述5县。
总之,从政区沿革看来,光州之名源于光城,由光城郡改为光洲。从南朝萧梁开始,北齐、唐、宋、清诸朝代均设有光州。而光州之地域,则以隋代的弋阳郡为基础而有所损益。
"固始"县名的由来。考诸正史之地志,"固始"作为地名,起始于两汉。西汉初改固陵县(治今太康县南)置固始县,属淮阳国。这是"固始"得名之初。东汉时废,西汉汝南郡又有寖县(治今安徽临泉),战国时为寖丘,为孙叔敖之子食邑。东汉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取“事欲善其终,,必先固其始"之意,封开国元勋李通为"固始"候,拜大司农,以寖县为封邑,隶属于汝南郡。
今固始县境土,西周属蓼国,春秋时期属于番(潘)国,春秋后期至战国属楚国,秦朝属九江郡。西汉属于杨州刺史部的六安国,其南部为安丰县,北部蓼县。东汉属杨州庐江郡。三国西晋时属安三郡,在其南北分设蓼县和安丰县。东晋属豫州弋郡,南朝宋因之。北魏属新蔡郡。东魏武定八年(550年)固始成为蔡州治。北齐废州置苞信具。
南朝宋泰始年间侨置固始县(治今固始县东北),属新蔡郡,取汉固始县为名。梁改为蓼县。北齐复为固始县,为北建州治,后为新蔡郡治。隋开皇初年移治今固始县城,属光州。大业初属弋阳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属光州。总之,人们常称之“光州固始",主要是以隋唐时代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固始初属潢川专区,1952年后属信阳区。
二,固始李氏源流。
李氏鼻祖皋陶与固始邑地。李氏本为"理氏”,源于尧帝时皋陶之理官。《史记:五帝本记》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新唐书.宗室世系》记载:"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皋陶之裔历虞,夏、商、世袭理官职掌刑狱之职,便以官名族为“理氏"。
《新唐书.宗室世系上》记载:商纣王时,有理微者,因直谏不容于朝,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携子利贞避难至豫西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易“理氏"为"李氏"。春秋时李耳,字伯阳,即后世所称的“老子"仕周平王(前770~720年)为太史,著《道德经》。《元和姓纂》称:自利贞至李耳为十一世。《新唐书、宗室世系上》和《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老子八世孙李昙,秦御大夫,昙长子崇,起"陇西”李氏四子李玑,起“赵郡"李氏。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皋陶办刑讼平正,功绩卓著,尧帝将其封于安,后复封于蓼。明嘉靖《固始县志、封爵》记载:“庭坚封安,复封蓼。"《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后易名为蓼。《后汉书、张衡传》"咎繇"下注引《帝王纪77咎繇即皋陶:"皋陶卒,葬之于六。禹封一具少子于六,以奉其祀。"“六",今安徽六安,六安市有皋陶墓。安,在固始西南今河南省商城县境。汉代,汝南郡领三十七县,有安城,安城南有安阳城。东汉以后二县渐次省入固始,易为里。《后汉书丶郑均传》记载有"安邑令毛义"。明嘉靖《固始县志》记载:固始邑地东汉有安坡“守令毛义"。该志“乡里"载有“安城"丶"古迹"载有“安阳",皆于明成化十一年析入商城县。蓼,在固始县东北70华里处,汉代名蓼县,后省入固始县。固始城关北大街旧有蓼侯祠,祀奉皋陶与仲甄。
(待续)
李光然
固始县也是闽台李氏宗亲和世界李氏宗亲的根亲圣地。
一,固始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这一地区小国林立。西周时有蓼(一作缪,今固始东北,夏东夷人皋陶之后)、蒋(今固始西北、淮滨东南期思镇,姬姓国)、黄(今潢川西北隆古集,赢姓国)和弦(今中晚期,楚灭诸国,设置有蓼、黄、蒋(后改为期思县)等县邑。此外,又有雩娄(今固始县南),为吴国城邑。战国时期此地属楚,有曾(今光山西南,又称西阳)、期思、雩娄等县邑。
秦朝国家统一,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此地处衡山郡东北、九江郡西北一隅。九江郡有安丰县(治今固始东南),衡山郡有期思(治今固始西北,故蒋国)。西汉分九江、庐江二郡置六安国(今安微六安东北),辖六县(治今安徽六安)、蓼县(今固始东北)、安丰(今固始东南)及阳泉、安风等5县。又有雩娄县(治今固始县东南),属于庐江即。东汉六安国除,所辖5县统属庐江郡。两汉时,其西部有期思(治蒋乡)、弋阳(活黄亭,今潢川西北)县,属于豫州汝南郡。
三国时曹魏分汝南、江夏二郡置弋阳郡,以弋阳县(今潢川县西北)为治所,西晋因之。东晋仍置戈阳郡,南朝宋因之,领期思、弋阳、安丰、乐安、茹由5县。又有新蔡郡,领鲷阳、固始、新蔡、东苞信、西苞信5县。宋文帝元嘉年间另置边城(今固始东南)、光城(今光山)二左郡,领7县蛮民。萧齐又在弋阳县(今潢川西南)置弋阳郡,光城置光城左郡,固始置北新蔡郡,边城(今固始东南)置边城左郡。
隋大业初,改光州光城郡为弋阳郡(现在信阳市),统光山、乐安、定城、殷城、固始、期恩六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又改弋阳郡为光州,治所在光山县(今光山县),置总管府,领光山、乐安、固始3县。贞观元年(627年),以定城、殷城2县来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弋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光州。太极元年(712年),州治由光山移定城县(今潢川县),领定城、光山、仙居、殷坡、固始5县。
北宋设光州(光山军),属于淮南西路,州治定城(今潢川县),领定城、固始、光山、仙居4县。元代光州属河南江北行省之汝宁府,领定城、固始、光山3县。明代属河南省汝宁府,有光州(散州)、光山、固始、息县、商城5县。清代从汝宁府置光州(直隶州),辖上述5县。
总之,从政区沿革看来,光州之名源于光城,由光城郡改为光洲。从南朝萧梁开始,北齐、唐、宋、清诸朝代均设有光州。而光州之地域,则以隋代的弋阳郡为基础而有所损益。
"固始"县名的由来。考诸正史之地志,"固始"作为地名,起始于两汉。西汉初改固陵县(治今太康县南)置固始县,属淮阳国。这是"固始"得名之初。东汉时废,西汉汝南郡又有寖县(治今安徽临泉),战国时为寖丘,为孙叔敖之子食邑。东汉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取“事欲善其终,,必先固其始"之意,封开国元勋李通为"固始"候,拜大司农,以寖县为封邑,隶属于汝南郡。
今固始县境土,西周属蓼国,春秋时期属于番(潘)国,春秋后期至战国属楚国,秦朝属九江郡。西汉属于杨州刺史部的六安国,其南部为安丰县,北部蓼县。东汉属杨州庐江郡。三国西晋时属安三郡,在其南北分设蓼县和安丰县。东晋属豫州弋郡,南朝宋因之。北魏属新蔡郡。东魏武定八年(550年)固始成为蔡州治。北齐废州置苞信具。
南朝宋泰始年间侨置固始县(治今固始县东北),属新蔡郡,取汉固始县为名。梁改为蓼县。北齐复为固始县,为北建州治,后为新蔡郡治。隋开皇初年移治今固始县城,属光州。大业初属弋阳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属光州。总之,人们常称之“光州固始",主要是以隋唐时代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固始初属潢川专区,1952年后属信阳区。
二,固始李氏源流。
李氏鼻祖皋陶与固始邑地。李氏本为"理氏”,源于尧帝时皋陶之理官。《史记:五帝本记》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新唐书.宗室世系》记载:"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皋陶之裔历虞,夏、商、世袭理官职掌刑狱之职,便以官名族为“理氏"。
《新唐书.宗室世系上》记载:商纣王时,有理微者,因直谏不容于朝,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携子利贞避难至豫西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易“理氏"为"李氏"。春秋时李耳,字伯阳,即后世所称的“老子"仕周平王(前770~720年)为太史,著《道德经》。《元和姓纂》称:自利贞至李耳为十一世。《新唐书、宗室世系上》和《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老子八世孙李昙,秦御大夫,昙长子崇,起"陇西”李氏四子李玑,起“赵郡"李氏。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皋陶办刑讼平正,功绩卓著,尧帝将其封于安,后复封于蓼。明嘉靖《固始县志、封爵》记载:“庭坚封安,复封蓼。"《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后易名为蓼。《后汉书、张衡传》"咎繇"下注引《帝王纪77咎繇即皋陶:"皋陶卒,葬之于六。禹封一具少子于六,以奉其祀。"“六",今安徽六安,六安市有皋陶墓。安,在固始西南今河南省商城县境。汉代,汝南郡领三十七县,有安城,安城南有安阳城。东汉以后二县渐次省入固始,易为里。《后汉书丶郑均传》记载有"安邑令毛义"。明嘉靖《固始县志》记载:固始邑地东汉有安坡“守令毛义"。该志“乡里"载有“安城"丶"古迹"载有“安阳",皆于明成化十一年析入商城县。蓼,在固始县东北70华里处,汉代名蓼县,后省入固始县。固始城关北大街旧有蓼侯祠,祀奉皋陶与仲甄。
(待续)
李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