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想建设 > >皋陶李氏鼻祖与固始邑地相关
思想建设

皋陶李氏鼻祖与固始邑地相关

时间:2020-12-01 09:15作者:admin打印字号:

  李氏鼻祖皋陶  皋陶李氏本为“理氏”,源于尧帝时皋陶之理官。皋陶,《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解“字庭坚”。庭坚,高阳氏之子。《左传•文公十八年》记载:“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其第六子曰“庭坚”。高阳,乃黄帝之孙。《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以上资料表明,皋陶,字庭坚,是黄帝四世孙。又有《新唐书•宗室世系》记载:“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以此记载,皋陶为黄帝五世孙。皋陶,尧帝时职掌刑狱,官名大理。皋陶之裔历虞、夏、商,世袭理官之职,便以官命氏,为“理氏”。《中华姓氏通史•李姓》:皋陶之后“二十六世为理官”,以“理”为氏。
商末“理氏”易为“李氏”。《新唐书•宗室世系上》记载:至商纣王时,有理征者,因直谏不容于朝,加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携子利贞避难至豫西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易“理氏”为“李氏”。春秋时李耳,字伯阳,仕周平王(-770——-720)为太史,著《道德经》。《元和姓纂》称:自利贞至李耳为十一世。《新唐书•宗室世系上》和《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老子八世孙李昙,秦御史大夫,昙长子崇,起“陇西”李氏;四子李玑,起“赵郡”李氏。
  固始邑地古属皋陶封地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皋陶办刑讼平正,功绩卓著,尧帝封其为安国侯,后复封为蓼国侯。明嘉靖《固始县志•封爵》记载:“庭坚封安,复分蓼”。《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封皋陶子仲甄于英”。英,后易名为蓼。《后汉书•张衡传》“咎繇”下注引〔帝王纪〕咎繇即皋陶:“皋陶卒,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六”,今安徽六安,六安市东有皋陶墓。安,在固始西南今河南省商城县境。汉代,汝南郡领三十七县,有安城,安城南有安阳城。东汉以后二县渐次省入固始,易为里。《后汉书•郑均传》,记载有 “安邑令毛义”。明嘉靖《固始县志》记载:固始邑地东汉有安城“守令毛义”。该志〔乡里〕载有“安城”、〔古迹〕载有“安阳”,皆于明成化十一年析入商城县。蓼,在固始县东北,70多华里处,汉代名蓼县,后省入固始县。固始城关北大街旧有蓼侯祠,祀奉皋陶与子仲甄。
二、东汉李通光耀固始与唐室李氏徙居固始
  李通封固始侯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父李守,家室殷实。西汉王莽末年,百姓愁怨,李通与南阳汉宗室刘秀结约定谋,更兴汉室。《后汉书•李通传》记载:“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李通妻光武帝女弟伯姬宁平公主。〔光武帝纪〕:“建武二年(26)正月,封功臣皆为列侯”。大司农李通仰慕孙叔敖治水巩固国家之本,光武帝嘉其义,将孙叔敖家乡寝县更名为固始,封李通为固始侯。明嘉靖《固始县志》释县名:“帝与通首事,欲其坚固初始欤”。汉制“大国四县,馀各有差”,固始为大侯国,食邑四县地租。《后汉书•百官五》记载:“每国置相一人,其秩各如本县”。固始侯国相为陈孟琏。李通封固始侯,奠定了固始境域斥大的基础。宋代面积最大时,广百多华里,袤三四百华里,南有大别山,北有淮河水,拥有上古安邑,蓼邑。
  建武十八年(42)李通卒,子李音嗣侯爵。音卒,子李定嗣。定卒,子李黄嗣。黄卒,子李寿嗣。五世侯爵绝。明嘉靖《固始县志》名宦像载有汉固始侯李通像。原固始县城东门楼正方嵌有李通跨马执矛石像。李通子孙世袭固始侯爵,其支系在固始尚未见谱载,而《中华姓氏通史•李姓源流》载湖北枝江(旌阳)《李氏宗谱》资料,其世系上有秦蜀郡守李冰、汉固始侯李通。
  唐宗室李氏徙居固始  武则天执政,太宗孙定淮公垲逃隐固始南山。据史书记载,武周代唐前后,武则天对反对她的李氏宗室诸王进行了血腥镇压,唐太宗诸子很多都被武则天处死。诸王幼子或隐匿逃走,或流放他乡。《旧唐书•列传二十六•太宗诸子》记载:越王贞,太宗第八子,武则天临朝,加太子太傅,除任蔡州刺史。“自则天称制,贞与韩王元嘉、鲁王灵夔、霍王元轨及元嘉子黄国公撰、灵夔子范阳王蔼、元轨子江都王绪并贞子博州刺史琅琊王冲等,密有匡复之志”。“冲与诸王连谋”举事,“贞以父子之故举兵以应”。武则天命鞠崇裕、岑长倩“率兵十万讨之”,军逼蔡州城,越王贞、霍王元轨,自尽、自缢,鞠崇裕取贞父子等首级,“传首东都,枭于阙下”。此际,贞次子定淮公垲就从蔡州隐匿于固始南部山区。这一史实虽未见正史,但在很多李姓宗谱上都有明确记载。毗陵(江苏武进)《李氏宗谱》记载:越敬王,“名贞,昭陵(唐太宗)第八子”,垂拱戊子(688)之秋,贞与琅琊王冲愤武后“僭干天位”,“欲议匡复”,事不成而死。属籍“悉见诛窜”,而敬王次子“定淮公垲,析居光之固始”。《锡山李氏世谱》记载,越王贞次子垲居光州固始。唐末自泳避乱又由光州固始迁邵武。自宋代名相李纲祖父起,始居无锡。《新唐书•宗室世系上》越敬王贞,长子名冲,次子名汲。未言及“垲”,史书遗漏亡匿。1986年,固始县祖师庙乡史志工作者詹丛撰《祖师庙乡情》,稿称“祖师庙乡因有祖师庙而名。”“祖师庙是李氏祖庙”。祖师爷者,“传为李唐宗室”而未传其名,或因隐匿故。祖师庙建筑年代应是宋代。庙西南数华里有仰山,旧有李氏宗祠,祠奉“李仰公”。1984年,在附近墓中发现一些日用瓷器,考鉴为宋神宗时制品。今南安市六都仁宅乡灵应寺,也供奉李公祖师。二者有无联系,还待深考。
  太宗第七子恽及子孙封蒋王:《新唐书•宗室世系上》记载“蒋王房,蒋王恽”,嗣蒋王者有炜、绍宗、钦福。〔列传〕记载蒋王恽,“上元(674-676)中,迁箕州刺史”,遭“张君彻诬”,惶惧自杀。“高宗知其枉,斩君彻”。恽子三、炜、煌、休道。“炜嗣王,为武后所害”。神龙(705-707)初,“以嫡孙绍宗为嗣蒋王。薨,子钦福嗣”。蒋邑期思地,唐至民国年间属固始。
三、固始李氏徙闽
  唐初固始李氏徙闽  唐总章二至三年(669-670)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奉诏入闽镇抚“蛮獠乱”开建漳州的李氏,在《陈元光与漳州》书中记载有分营将李伯瑶、医士李如、校尉李牛,队正李彪、李仙(山)客、李宏等,皆为固始人。可见唐初固始李氏,既为著姓。《漳州府志》记载:“李伯瑶者,固始人,随陈元光开漳州,平蛮獠三十六寨,战功推第一”。李伯瑶为唐卫国公李靖之孙。李靖,字药师,三原人。唐书传记,李靖子德謇、孙向令,为世嗣子孙。李靖及子,长期征战,生治在吴楚之地,吴头楚尾之固始有其居室,事寓史迹中。
  唐末及宋固始李氏徙闽  唐朝末年,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在蔡州刺史秦宗权势力的迫挤下南走,由固始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带入闽地。五代,梁太祖封王审知为闽王。随从王审知入闽的固始李氏有李泳、李盈、李晦翁、李仁遇等。
李泳,毗陵《李氏宗谱》记载为越敬王贞子定淮公垲之裔。唐末,“泳避乱徙家邵武。迨五季时,有讳光远者事闽,官尚书。生浚,拜司徙。浚生赠少保僧护。僧护生太保赓,侨家无锡。赓生中大夫右文殿修撰累封卫国公夔。夔生右丞相特进观文殿大学士陇西郡开国公赠太傅谥忠定纲”。李夔、李纲,宋代名臣,去唐末不远,上溯唐祖翔实。纲有七子,长仪之、次宗之、三集之(四、五子早丧)六茂之、七季之。其裔播迁广远。
李盈,《宋史•李虚已传》记载:“李虚已,字公受。五世祖盈自光州从王潮徙闽,遂家建安”。
  唐末入闽李氏,南安《岭兜李氏族谱》与《芙蓉李氏族谱》、晋邑《川山李氏族谱》、台北《李氏族谱》、柘荣溪坪《谢氏族谱》等,均有记载。明正德年间修《同安地山李氏家谱》,则明确记为唐宗室之裔。其〔家谱引〕称:“始祖光州固始人也,同闽王王审知入闽,遂卜居县南人(仁)德里地山保家焉”。谱载:初入闽,“兄弟叔侄散处闽地,分居五山。始犹时相往来,一二世后遂不相闻,各就所处之地建立宗祠,自立谱系,后人不能稽核古迹,各以其始至者为祖”。“吾始祖之来此地山也,其始受命于贞孚公曰:惟吾始至闽中,依山立家,后世子孙分居,勿忘山字。由是言之,凡以山为号者,皆吾宗人也”。贞孚同王审知入闽,为光启年间(885~888),去武则天垂拱戊子(688)200年,去越敬王贞,不过六七世,以“贞孚”为名,有表示为越敬王贞裔孙之意,徙同安贞孚公与徙邵武泳公同为越敬王贞、定淮公垲之裔孙。贞孚公居同安仙店南山(今厦门市杏林区东孚镇东坂村)生五子:“君安、君怀、君博、君道、君逸,称大五山”。后裔在南山建“南山大宗”祖祠,祠首门对联书:“五山分歧由周仙祖派,山灵毓秀自唐宗王家”(引文见首届闽台姓氏源流研讨会陈在正论文《同安兑山李氏宗族的发展及向台移民》)。自武则天200多年后,在同安仙店南山出现由固始徙闽的“唐帝王家”李氏,显出了越敬王次子定淮公垲后裔的行踪。
  由《同安地山李氏家谱》可以看出,“晋江李五”之李氏也是出自“唐帝王家”,也是垲公之后裔。1999年冬,晋江市博物馆李五纪念馆李梯仁先生到固始考察,题字“晋江李五”李氏之祖,“避武后之讳,以宗室自居逃自河南”。文字闪烁出垲公逃难的史实。
北宋末年固始入闽李氏。长乐市《八闽祠堂大全续集•湖南镇仙富李氏祖祠》记载:长乐陇西李氏,北五李之一,号施马堂。始祖于宋源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省。一世祖李裕规公,于宋政和(1111-1115)年间由长乐首祉乡迁北乡魁山。五世祖李实公而乔迁魁山南麓临水处,衍成李姓旺族。
宋元之际固始李氏徙闽  宋元之际,因战乱固始民多逃离,县治机构不存在。元代光州学士马祖常撰写固始《建县治》记载:田亩之民逃难者“十之八九”,昔日“衣冠文物,荡然一空”。此期有固始李氏因循入闽。明代建文元年(1399)三月,泉州黄廷端撰《李母刘氏墓志铭》记载:“李之先世曰光州固始移居泉之惠安白奇乡”。刘氏名福奴,其夫君李吕礼,子英瑶、英福。吕礼祖千五、父千七。福奴生于元至顺三年(1332)其夫李吕礼也应当是此年前后人。碑文记载五世,吕礼孙宁孙、宁奴、宁从。
  1986年,日籍华人“日荣实业株式会社常务董事”李鸿发寻根信函传至固始,函称:“远祖是河南光州府固始县人,宋末元初荡乱之际,干戈扰攘,迁徙来闽,卜于泉州清源山之麓家焉。一世未载名,迨二世金童公来惠肇基,为白奇之始祖。生有四子,孝、梯、忠、信。分作四房:东庵、东埔、西厅、后壁。及后,有一房出祖浙江温州府永嘉县塘头居住”。信函进一步阐明碑文:宋元之际,由固始迁居惠安白奇乡肇基祖名金童。

固始祖师乡史志工作者詹丛撰《祖师庙乡情》记载:“祖师庙乡仰山庙”,是“李氏为纪念李仰公而建”,为李氏“家谱堂”。祠堂旧有楹联:“敦睦华阳繁玉柱,陇西闽南衍金童”。祠堂旧有南方李氏祭祠赠送的香炉,铸有“大明宣德”字样。19389月,日军焚毁仰山庙,香炉被盗。仰山祠庙的楹联,连接着惠安“白奇”李氏。
今武庙集乡李明寿存《李氏宗谱》,谱载,始祖讳重山字仰书。生于唐肃宗时代,住蓼南华阳山李家湾(今祖师乡),墓东有家庙一所(仰公庙)。远祖玉柱公,元代人。来祖国珍公,原姓蔡,福建人。幼时避家难来固寄生于李,遂为李姓义子。该谱在谱序称“唐至宋越元及明以至今日,土著于斯迭历治乱兴衰。沧桑变化而子孙瓜衍椒蕃枝分叶布,号华阳望族。相传黄巢之乱,其裔孙有人迁闽落户,开支发达,户口段繁。宋元明代时有往来”。这更一步证明了闽地李姓所载的确属史实。该谱序文书于清光绪二十一年。那时,未有今日之交通和通讯,又没有进行寻根旅游活动。所载应当充分可信。

四、固始回流李氏

        宋元之际,淮西战火焦炽,民不可居,或屠或离。元代共97年,前75年因民流徙,县无治所;75年后,于至正六年(1346)才恢复县治,“江淮之交,风磷宵明,戌鬼昼悲”的固始才复苏。元代光州学士马祖常《建县治》记载:“不四十年,陈、蔡、曹、宋、吴、楚、瓯、越之民,杂耕于地,交居于郛,今称沃壤”。“不四十年”是指至元代中后期。其时稍有安定,民众又来居于这块“南穷山,北尽淮,陆可骑,水可航”的土地。不难看出,来居者大多是属于四十年前逃难的移民“还本”、“归居”。其中,自然有李氏。
       今陈淋子镇李后楼李德琦存敦本堂《李氏宗谱》,谱载元末武弁(名失考)携家于固始南乡“杨林渡”,今属陈淋子镇。清嘉庆六年(1801)裔孙李大猷撰〔李氏本支谱序〕称:“吾李氏源出理官”,利贞食木得全,改理为李。柱史以下历汉唐派衍于陇西成纪,厥后乱亡相寻,世代愈远,谱系无征。即因籍杨林渡立业,已四百余年,究莫详始迁祖为何人,或言来自山东枣林冈,或言为元末
武弁失事避乱家居此”。“然总属恍忽无凭”。清同治七年裔孙李恕李汝撰〔宗谱原序〕称:“尝闻之祖母曰:来祖重去其乡,大抵为此地”。“一旦离乡井,而年迈俳徊瞻顾,犹有依恋不舍之意,亦人情也”。洪武初,立茔虎头山,“数传后而人丁兴旺,成为固南大族”。至清咸同间,出有提督李昭寿,谱名李昭盱,又名李世忠。有凤阳知府李衔华等。
       马罡乡会光寺村李氏存太白堂《李氏宗谱》,民国三十年李中昭李晓宇撰〔李氏续修大宗世系总谱序〕称:祖系“唐皇第三子卢陵王,出封江右。遗其后者,世居南昌。历十七世传至季八公,当宋季金人毒犯中原,自南昌提兵镇守湖北,遂寄麻邑。越两传有振声公为元提领官。声公第四子省四公始迁固,转徙于商,其支派蜚繁,有居固邑
望城冈者,有居商邑车毂山、仙潭口、六甲畈、盛家店者”。今固始西乡李氏,多为此支李氏。
陈淋子镇徐楼村李继农存务本堂《李氏宗谱》谱载图像有理征、聃、崇、广、渊、世民等公。洪武十六年(1383)由山东迁安徽,
再迁固始。其〔源流序〕记称:“宋之沆公、纲公、有明之善长公、贤公等,莫不同此。木本水源,然散而无征也”。既有纲公,便可上溯至唐末泳公、光运公,为定淮公垲之裔也。

       郭陆滩镇前楼村李文奎存同庆堂《李氏宗谱》,清嘉庆二十年国子太学士山东巡抚兼黄河道台李统安撰〔创修谱序〕记称:本宗为宋尚书右丞相李纲公支下,至明代“楚阳公,弘治七年进士,官至江西提学副使,生子五:金、木、水、火、土”。“我支祖金德公于明正德中世居江西瓦屑坝。生子二,攀龙、搏虎”。攀龙,“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后迁山东枣林冈东坡屯”。“龙公生子二:经、纬”。“纬公生子祯、珩。珩生子祥、发。发公生子四:维江、维海、维河、希闵。而希闵公于明季迁豫固始蓼阳”。“我祖维海公生子崇道公,康熙二十九年举人,生九子,前五子早丧,后六、七、八、九公由安徽老颧巷逃水荒到固始”,分别居华祖庙坎、鄢店、临水涧。
往流镇大寺村李守运存《李氏宗谱》,李兆
官于康熙二十七年撰序称:“自显于元末明初始定居,由鲁迁固,卜吉鹿鸣冈”。传六世,有进士李本固,授蒲阳县正堂。
丰港乡傅寨村李氏存本固堂《李氏宗谱》,谱称该支李氏于清初由淮北颍南迁入。裔孙李文凯于乾隆四十九年撰〔创修族谱序〕记称:“我李氏自浩公由颍南迁固北东陡门(现名李家楼)”。
        方集乡塘坊村李明华存兴华堂《李氏宗谱》,谱称“至明正德中,世居江西瓦屑坝,转迁至闽中,至闽中而再迁者有兄弟五人,分支惟火德、士德二公迁福建汀州上杭,金德公迁河南古蓼新
(今商城),分为隶籍。木德公迁于湖广,水德公迁于江南至士德公后八虎公转迁河南汝宁府道河村李春台存青莲堂《李氏宗谱》,谱称:“太宗五子恪公十一世传至,公,卫公生轩、辕、軿、辂四公,族始分焉。本祖辂公于晋天福中登进士第任平江县令,后解组隐居武林之樱田,杜门不出。辂公生德正、德新二公,惟我祖德新公传三世而及智殷,公生学诗、学礼、学信、学敏、学颜、学渊数公,宗支遂分为六……”以上族谱很具代表性。族谱记载表明,明清时期的固始李氏,大都于元末及清初入居固始,与马祖常《建县治》所记载史实附合。这些支李氏有的虽与唐宋由固始迁出的李氏相去数百年,但其中的某些人物仍联系上下;有纵的或横的联系。“来祖重去其乡,大抵为此地”,表明元末居杨林渡今陈淋子镇李后楼之李氏,属于宋元之际逃离,数十年后又回居的李氏。这个回归之地“杨林渡”,与仰山庙、祖师庙,古为一个区域,固始南部山区东部,方圆约20华里,本为一支李氏,只是经过战乱,数百年后裔孙才修谱,那些传承的世系淹没了。明季迁蓼阳,清初迁固始县城南冈、鄢店、临水涧之李氏,追溯历代祖系,记有宋丞相李纲,可鉴与唐末迁闽的李泳、李光远相关,为李唐宗室之裔。
广东汕头《金砂乡纪略》记载:金砂乡李氏一世祖仙海公,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漳郡”迁入。“传至四世,厦岭不净,遂致颠沛流离。幸南桩公自豫赎回后嗣”。漳州李氏,唐初由固始迁入,南桩公“自豫

       赎回后嗣”,自然是从光州固始。时间为仙海公“传至四世”,即嘉靖年间后七八十年,当是明季。此时,杨林渡今陈淋子镇李氏已是“人丁兴旺”,为“固南大族”,是“寻李”要去之处。今陈淋子镇李后楼《李氏宗谱世系图》于明季也有数人下注“失传”。谱首题书“犹龙绵世泽,射虎振家声”,与金砂乡历代遗传“乔木世家”对联“旋马家声远,犹龙世泽长”,意思一致。
固始县人口大都由明清居民繁衍发展而来。因为,宋元之际这里虚其地,一度荒凉至“戌鬼昼悲”,没有多少人烟。元明之际,南北流民又“杂耕于地,交居于郛”。这此来居者,多数是属于回居。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固始李氏现有丁口13万余,占全县总人口8.12%,为全县第一大姓。他们分布于全县各个乡镇。从已有宗谱分析,绝大多数都是元明之际及请初入居固始的李氏繁衍而来。郡望陇西,有些还是李唐宗室的后裔。
目前,在固始看到的《李氏宗谱》,虽然创修的时间不一,地域不一,但却都能清晰地看到一脉相承的事实。

      郭陆滩的同庆堂《李氏宗谱》,方集镇兴华堂《李氏宗谱》都记载有李刚公,李东阳,都上溯至金德公,木德公,水德公,土德公和火德公。或从江西直接迁固陵,或从江西迁山东而后迁固陵。或其族支散居江西闽地。其远祖皆可溯及唐末由固始迁往闽地的泳公。泳公则为仰山公后裔,仰山公则为恺公后裔。其世系可简略如下:
太宗(李世民)
――越敬王李贞(太宗八子)――次子定淮公恺亡匿固始南部山区(今祖师一带)繁衍为蓼南旺族――李重山字仰书黄巢之乱时,后裔泳公迁闽开基。
祖师乡大冲村现存荫远堂《李氏宗谱》马罡集乡存太白堂《李氏宗谱》其始祖为庐陵王。庐陵王。即李显,为唐高宗第三子,是为唐中宗,后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李显本唐太宗李世民之孙。
方集乡二道河现存青莲堂《李氏宗谱》,其始祖为唐宗室李恪之九世孙李衢。李恪,唐太宗第三子,名恪,封吴王。
遍布固始城乡的12万余李姓宗亲,都有着同一个始祖,也或是唐宗室之后裔。


 
上一篇:李氏鼻祖皋陶 皋陶李氏本为“理氏”,源于尧帝时皋陶之理官。皋
下一篇:祖自固始李通侯 光耀千秋惠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