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思想建设 > >祖自固始李通侯 光耀千秋惠子孙
思想建设

祖自固始李通侯 光耀千秋惠子孙

时间:2020-12-29 14:23作者:admin打印字号:

祖自固始李通侯 光耀千秋惠子孙
――赴四川自贡探访东汉固始侯李通后裔纪实
李宝珍
 
2026年固始县得县名就有二千年了,到时世界各地李氏宗亲代表将云集固始参加世界李氏宗亲代表(暨李通任固始侯二千年纪念)大会。
公元26年,东汉(建武)二年,开国功臣李通,被汉光武帝刘秀封为大司农、固始侯,“帝与通首事,欲其坚固初始欤”。固始县因此而得县名并沿用至今近二千年;同时,固始因此成为大侯国,食邑六县赋税,境域扩大,奠定了固始后世疆域基础。为了更好的研究宣传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历史名人。2020年7月12日至16日,由固始县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 甘海峰、固始县李氏文化研究会长 李世平、固始县李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李泽龙、我们一行五位同志组成的寻亲团,远赴千年盐都一一四川省自贡市寻找东汉固始侯李通后裔。我们以自贡市委统战部为依托,以查阅自贡市志、自流井区志和李氏族谱为线索,以走访李通后裔宗亲代表为重点,梳理考证,成果丰硕。
 祖自固始李通侯 光耀千秋惠子孙
 
图为:寻亲团在自贡市自流区郭家坳街道办事火井沱社区召开座谈会。
祖自固始李通侯 光耀千秋惠子孙 
一、东汉功臣李通侯  封地固始传百年
二千年前,李通本是河南南阳宛县人,也是老子的后裔,家族世代以经商著名,因辅佐光武帝刘秀一统天下,重兴汉室江山,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深得光武帝的器重,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历任大司农、前将军、大司空等,封爵固始侯。李通很有军事才能,在王莽篡汉时期担任五威将军,后来出任巫县县丞,名气很大。新朝末年,百姓忧愁怨恨,他因为家里很富足,是乡中第一,因此不想做官,就自动辞官回家了。
公元22年,李通的堂弟李轶说:“现在四方扰乱,王莽政权眼看就要垮台,汉朝当兴起。南阳的刘氏宗室,只有刘縯、刘秀兄弟俩愿意和群众密切接触,他兄弟俩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縯侠肝义胆,武艺高强,刘秀诚信谨慎,雄才大略,可以与他们共谋灭王莽兴汉朝的大事。”李通说:“我的意见也是这样。”有一次刘秀避难在宛县,李通听说后就派李轶去迎接他。刘秀最初因李通是个士君子而相互仰慕,所以答应前往,等见了面,相谈甚欢,一拍即合,李通游说他趁天下大乱,匡复汉室江山。因此向刘秀详细陈述他的计划。刘秀既已深知李通意向,就与李通定下谋议,揭竿而起……。刘秀登基称帝后,建立东汉政权,是为光武帝,征召李通,任命他为卫尉。并封李通为固始侯,受任大司农,他的妻子刘伯姬进封为宁平长公主(刘秀妹妹)。光武帝每次出征讨伐四方,常让李通留守京师,其间他安抚民众、建造宫城、修筑学校。
李通博古通今,功成名就,位高权重,但居功从不自傲。为辅助刘秀建立新政,李通的父亲李守、兄弟及宗族64人惨遭杀害。公元31年(东汉建武七年),天下大体平定,李通想避开荣誉盛名,以生病为由上书请求辞官引退。光武帝下诏命公卿群臣讨论,大司徒侯霸等说:“王莽篡汉,把天下搞乱。李通身怀‘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的谋略,建立宏图大业,破家为国,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的大义,功德最高,海内都有所闻知。他是在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然而,安定不能忘记危险,应令李通带职疗疾,想返回诸侯国,不可听从。”光武帝于是下诏让李通治疗疾病,按时工作。同年五月,光武帝任命李通为大司空(副丞相)。
李通以平民倡导起事,帮助刘秀成就帝业,又因宁平长公主的缘故,受到光武帝的特别厚爱。然而李通生性谦恭,本身就有消渴症,自从担任宰相,就请病假不理政事,连年告病回到封地,光武帝每次都优待他,让他以公位回家疗养,李通再次推辞,两年后的公元36年(东汉建武十二年)七月,光武帝就听从他呈上大司空印绥,特赐他以特进参与朝会。光武帝感激李通首倡大谋,即日封李通少子李雄为召陵侯。
公元42年(东汉建武十八年),李通去世,谥号恭侯,光武帝与皇后阴丽华亲自前临吊唁、送葬。李通死后,由其子李音、其孙李定、其曾孙李黄、其玄孙李寿一家五代人相继继承了固始侯爵位,长达百年之久(古代袭封制)。
二、李通后裔虽远迁 永怀固始有亲人
元朝延祐六年李通裔孙李元庆因避难携家眷迁入四川,称之为入川第一始祖。李元庆的十六世孙李芝、李艺于嘉庆九年甲子秋续修了《李固始祠族谱》(现存于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李芝在卷首第一页续修家谱叙中说:“我李氏自河南李通佐光武成帝业,封(东汉)固始侯,(食采六邑,子孙遂以繁衍)至元朝延祐六年(1319)其裔孙元庆迁蜀”。李艺在卷首第七页续修谱敘中又说:“家有谱犹国有史郡有志国史以纪成败兴衰之跡郡志以载山川人物之美而家谱则一族支派源流……我李氏自东汉固始侯通食采六邑子孙遂以繁衍至元延祐六年子先公元庆挈眷播迁始为入蜀祖”。这在李氏先人的多个墓碑上都有同样的记载。继而建“李固始祠”,此祠的名称就源于元庆的先祖固始侯李通。据李氏族谱世系P27记载:始祖李元庆字子先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系出东汉固始侯李通,在元延祐六年(1319)入川,定居荣州鸿鹤镇即现在的自流区,四川遭元代屠戮,地广无人,极易领得土地,李元庆带着(三个儿子)全家艰苦创业、开荒种地、子孙繁衍,开始被举为“里长”,至明朝中期已有家人、家丁数千。其活动范围和占有土地,“阡陌周环数十里,马落洞以内,大山铺以外,吉公山、自流井一带皆包络焉”。长子二世祖友明居自流井为鸿鹤甲里长,世世以盐井为业,次子友成居仙人沖,此房人绝少。三子友德居鸿鹤镇,生二子,长子均济,次子均选。始祖李元庆葬鸿鹤镇后山左窝穴朝罗士塘,有碑明稟李均选立。家族开始发达后,在明朝末年,遭遇第二次大劫难,张献忠为在四川建立“大西国”,肆意掠夺、屠戮,在川南的盐商首当其冲,部分先祖举家逃到贵州,乱事平定后有七人返回自流井时,房屋被焚,留在自流井的家人被屠戮殆尽,族人只好从零开始,重新创业。《李固始祠族谱》上共记载到24世,其中乱世中有第三世至第九世共七世谱牒丢失。据族谱记载,固始祠十三世祖李果育,年方十岁,就要自己上天车换汲卤绳索,他临终联句“偷得余年勤垦凿,未忘积念在诗书”。他去世后,按儒家孝悌理念,由其弟弟李炳阳(字元素)当家。“勤耕凿,广田园,房舍奴马皆可观”,他一边操持农业、盐业,一边鼓励族人勤奋读书,考取功名。由此可见一是李通入川的后裔们世世代代不仅是凭着超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致力盐业兴家,而且还特别重视后代的读书上进,用儒家思想贯穿族人创业的始终。二是从他们的家谱、祠堂名字、碑文上看他们对故乡恋恋不忘,处处突出固始侯李通是他们的先祖。
祖自固始李通侯 光耀千秋惠子孙祖自固始李通侯 光耀千秋惠子孙
祖自固始李通侯 光耀千秋惠子孙 
   三、儒家理念兴盐业 家国情怀创辉煌
在写李通后裔入川发展的情况时必须着重写一下“李固始祠”的分祠“李四友堂”。
“李四友堂”是始祖李元庆到四川荣州鸿鹤镇的520年后、李固始祠第十八世孙于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建的,清朝乾隆时,李元庆的十七世孙李世缙是乾隆乙卯科(1918)第二名举人(亚元),被皇帝诰赠奉政大夫、敕赠通政大夫,历任浙江、富阳、青田等知县,他生有四个儿子李氏维基、维均、维圻、维墀这四兄弟(十八世)就是“李四友堂”的创始人,是当地的盐业四大家族之一。“四友堂”大门前立有两座牌坊,正骑在当时石板路两侧,两座牌坊分别刻有皇帝赐予的“奉政大夫”、“通政大夫”的诏书以及孝廉表彰证书,文武官员从下面穿过时,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可见是对道光皇帝诏书的崇拜,也是“四友堂”族人的辉煌和荣耀。在二次“川盐济楚”中包括“四友堂”在内盐业资本家都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李“四友堂”家族先后多次积极为抗日战争捐款捐物。李法政的父亲和伯伯(李果育的裔孙),都曾参加过蒋经国青年抗日救国军,后来因不愿枪头向内和共产党开战而逃回家中。
    李氏家族发展盐业的历史始于明代。清朝初年,“四友堂”的先辈李果育就已成为自贡市盐业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去逝世后,其弟李元素继起当家。他秉承其兄的创业精神,以儒家文化引领家族和企业的发展。道光初年,李维基掌管“四友堂”的产业,在赴省应试时,偶识陕西巨商高某,高欲投资盐业,正逢李维基为缺乏资金扩大再生产发愁,就与高某订立协议,高某出资银三千两,“四友堂”出井厂基址,共同凿刃新井,各占股份50%,这可以称得上资本结构方面的创新,它首开了自流井地区盐业引入外资的先河。后来这位山西巨富和其它晋商建个山西会馆,就是现在的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的前身。高、李合资后,陆续开办卤井7眼,日产卤水200余担;火井3眼,日产天燃气可烧盐锅600口左右。李维基除大办井灶外,还广置田产。道光末年,“四友堂”从年收租谷10余担,发展到年收租谷400担,并修了“四友堂”公堂房屋。
    李维基去世后,即由侄儿李祥庵继任总办,从道光末年到同治十三年的20余年间,是“四友堂”发展的黄金时代。先后开办卤井、火井100余眼,日产卤水数千担,日产天燃气可烧盐锅800多口;趁“两湖"缺盐之际,与亲家王氏等三家盐业巨头合资组成向“两湖”运销川盐的盐号,仅三、四年时间,便获巨利。后来李祥庵单独组织祥兴泰盐号,继续运销川盐济楚。
    清同治十三年(1874),李祥庵病逝,由其弟弟李德山继任“四友堂”总办,直至光绪十六年(1890)。这期间,他经手新凿的卤井有大山、大源、大德、大江、顺龙、双福等井。其中双福井系与人合资,“四友堂”占六分之一股份,此井所产黑卤浓度为自贡第一。清光绪二年,李德山创办大生枧一一输卤管道输送“四友堂”的卤水,同时收购和转卖部分卤水。并在重庆设大生厚盐号,专管楚岸和计岸的食盐经销。……总之“四友堂”盐业在李维基、李祥庵、李德山任总办期间,发展迅速,家业鼎盛,无比辉煌。光绪十六年,李德山退休,次年,从李绍堂继任总办;光绪二十年,李夑臣任总办,李四友堂企业的衰落是从李绍堂、李燮臣先、后接手总办开始的,经营难以为继,总资产由90万两白银减为纯负债96万两白银。光绪二十五年,长房青年李星桥面对企业危机,主动承担责任,力挽狂澜,使李四友堂企业又红火了12年,还清了大部分债务。正当企业有赢利时,家族又起内讧,1911年又因用人失当造成资产严重流失,企业一败涂地。在破产之前,长房长孙李思九为响应政府号召,贷款独资开钻“咸流井”,1945年新井刚钻穿,本应赢利,又因抗战即将胜利,国民政府又限制盐业生产,加大赋税,压的盐商喘不过气,银行也不愿再货款,还催收原来的贷款,加上李思九的弟弟出事急需用钱,他就变卖土地,佃出井灶变现,解燃眉之急,为此,他因积劳成疾、心力憔悴,年仅40岁患脑溢血便瞌然长逝。至此“四友堂”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自贡盐业大家族一落千丈,走向衰败!李四友后期的衰落,除了家族内部用人失当等自身原因外,外部一是民族资本家受到官府的极度压榨;二是抗战胜利后,物价飞涨,赋税沉重,也是造成自贡盐业包括“四友堂”在内的盐业彻底破产的重要原因!
“李四友堂”的兴起得益于“李固始祠”五百年积累的盐业经营经验和资本积累,中间虽经“太平军”造成的三次大劫难,也竟然从1839年持续到1891年,度过了50年黄金期,正是靠传承的儒家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孝悌”“忠信”思想产生的凝聚力,借川盐济楚的机遇度过难关,得到了大发展。李四友堂既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又特别关心工人,厚待掌柜,拿月薪的正式职工包括烧盐工、盐井场工都免费就餐,而且安排的都是最好伙食。所以工人们都是死心塌地的为企业干活。
为了张扬“富则达济天下”的理念,李四友堂当年有个传统,逢年过节,都要施粥,婚丧嫁娶都大摆宴席,来客不分贫富,包括乞丐都一律招待。另外,李思九经营自家井灶时,还业余习医,乐善好施,给人治好了病也不收钱,凡是大热天,他就要熬草药汤,放在门前任路人随便喝。
祖自固始李通侯 光耀千秋惠子孙
图左三李通后裔李法政
     四、传承儒家文化 后裔人才辈出
     李通在自贡市的后裔们不仅发展盐业兴家,而且人才辈出,靠的是儒家文化传承,他们袓祖辈辈用“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和“孝悌、忠信”的思想武装头脑,如“李固始祠”的老字派(字辈)为“忠恕传心,法先从善,经常同守,念本思源”;而“李四友堂”的新字派也是“学乃身之宝,懦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是读书人”,这也是与“李固始祠”老字派相对应的、让子孙牢记的儒家之道。还有在李通后裔代代相传的还有“富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他们的家谱家训中还写道:“人须各务一职业,农工商贾,一切技艺,皆可定志,可以养家,岂必尽读书哉,游手好闲止,日后饥寒已矣”。在家谱上有记载的十七世中,“李固始祠”共出过28名举人,其中2名进士、2名武举、2名副榜,考上秀才的157人,这么多科举考试考中者在整个四川家族中都是少见的。另外还据族谱垂丝图记载:“李固始祠”受旌表孝义及旌表节孝者达23人。其中1人被富顺县志载入孝义传。1人被载入富顺县志、荣县县志,7人单独立有节孝牌坊,2人名刻在富顺县节孝总坊,2入富顺节孝祠。十四世祖一一李昌期(李元素的儿子)考中了康熙癸酉科举人,曾任山东利津知县、湖北襄阳府同知(知府佐官),正五品。十五世祖李九如(李昌期的儿子)曾作同知,从六品。十六世祖李艺(李九如的儿子)为贡生,曾作南江县训导(学官,从八品)。十六世祖李芝,1748年考中乾隆戊辰科第五名进士,先后任山东招远县知县、湖北宜都县、枝江县知县,后辞官回乡教书。乾隆四十年(1775),富顺知县段玉裁特聘李芝为学易书院院长,次年,邀请他共修《富顺县志》,段玉裁起草凡例,李芝主纂,因体例精审,文采绚丽,成为全国著名县志之一。十七世先祖李世缙(也就是前面写到创办“李四友堂”四兄弟的父亲),是乾隆乙卯科(1818年)第二名举人(亚元,诰赠奉政大夫,敇赠通政大夫四友堂大门前立的两座牌坊其中一个就是为他立的),历任浙江富阳、青田知县。
到了民国后期,虽然李四友堂的家族企业消亡了,但他们的后人艰苦创业、迎难而上的精神还在。他们中有不少人又如先祖一样,重新寻求新的生存之道和救国救民之路。李直(曾用名李成之)1927年在成都师大附中上学时,受到地下党组织的影响并参加了学生运动,在1935年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中,当选为重庆学生联系会常务理事会轮值主席,次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至8月,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年底返回四川,先后任中共地下党汉源中心县委书记、自贡中心市委书记,川康联委书记。1939年10月至1941年1月在自贡期间,利用自己家族关系作掩护,将地下党自贡中心市委机关建在光大街双牌坊李氏祠堂之内,1949年3月参加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拖拉机培训班任主任,1950年1日任农业部机耕学校校长,先后在东北友谊农场五分场、天津芦台农场、北京双桥农场任场长,并先后担任中央农垦部干部学校副校长、机耕总队队长、农垦部生产局、机械物质局副局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致死。1980年在王震的关怀下,农垦部专门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办“李直同志追悼会”,为其平返昭雪。
李乃智(李汝高的叔父,李星桥的侄儿),先后考上了云南大学、重庆大学,在重庆上大学期间,重大学生中的地下党员顾志远、侯儗、李公天等经常躲在李乃智家中读进步书,并通过李乃智的帮助顺利到延安,在交往中还帮他们油印《挺进报》。他大学毕业后,先后到自贡蜀光中学教数学,1952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53年被西南局抽调到重庆动力学校,评为副教授,还多次获得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73年担任电力部中专数学教材主审,审定出版了电力部中专数学教材,并获得“电力部特殊贡献人物奖”。
李直的儿子李锐是著名作家,曾获“山西文学优秀小说奖”,曾任《山西文学》副主编,其《厚土》、《万里无云》以及以“李四友堂”为原型的《银城故事》等四部作品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翻译成瑞典文,马悦然曾称赞说:“李锐是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作家”!
李汝高(李通的后裔、李思九的儿子)曾任自贡市永安职业中学校长、自贡市六中副校长;三届自贡市政协委员、一届沿滩区人大代表;自贡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紫薇诗简》执行副主编、李宗吾学术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巜李宗吾研究》会刊编辑部主任;四川省诗学会监事、《自贡市志》(续修)编辑部副总编等职,无论在哪个岗位都是勤奋耕耘,硕果累累。
祖自固始李通侯 光耀千秋惠子孙
图中为李通后裔李汝高先生
 李挹芬(李汝高姐姐),1962年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担任乐山建筑公司预算工程师,峨眉山金顶上的电视塔修建预算就是出自她手,工作中不吃请,不收贿,清正廉洁,一尘不染!
李舜英(李汝高侄女),自贡市文工团民歌手、副团长,曾参加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在京津唐地区的演出,1963年,在四川省举办的首次笛子民歌比赛中,她凭着两首本土民歌《小会计》、《一根竹杆几丈长》获得第四名,1978年参加全国民歌声乐展示赛,获得四川赛区第一名,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多次播放她唱的四川民歌,她还在电视片《盐商春秋》中担住独唱和配音。1988年,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她还曾荣获自贡市"劳动模范"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还有许多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李通后裔子子孙孙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继承和弘扬着"李固始祠堂”、“李四友堂”理念和家风,踏踏实实、默默奉献!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这样说:李通在自贡市四川的后裔们无论是在过去盐业历史的发展中,在重庆解放前夕的党的地下工作中,还是在今天自贡市的各项事业发展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族!是一个令人骄傲和自豪的家族!
这次我们到自贡市探访李通后裔活动得到了自贡市自流井区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袁芳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不仅协调市、区两级向我们赠送了四本《自贡市志》、《自贡市自流井区志》,而且还向我们推荐了当地的文化名人、李通直系血亲后裔李汝高先生,他向我们赠送了《李固始祠族谱》和相关的历史珍贵资料。另外,李法政(李通后裔、四川荣州荣德县李氏文化交流群群主)、李发润(自贡市自流井区郭家坳街道办事处火井沱社区支部书记)、李锋(重庆市两江新区水土高新区永昶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冠熠(原西南大学教授)、李地友(世界李氏研究会副执行长、重庆市李氏研究会长、李文通(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贵州华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理事)以及固始在自贡市老乡赵忠厚(自贡市武警支队政委)、桂宝来(重庆市渝潼律师事务所律师)等同志都给予了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这短短的四天探访活动不同寻常,内容丰富,马不停蹄,收获满满。
祖自固始李通侯 光耀千秋惠子孙
祖自固始李通侯 光耀千秋惠子孙


上一篇:皋陶李氏鼻祖与固始邑地相关
下一篇:修家谱的六大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