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活动
李 姓 与 固 始
(供稿:马世洲/供图:段宝林)
河南“固始”因李姓封侯而始名。明代《嘉靖固始县志·舆地志》载:“孙叔敖(楚相)以寖丘土寖簿取为封邑。李通慕叔敖受邑,光武(刘秀)嘉之,改名固始,县名昉于此。”李姓为固始的第二大姓。2000年11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李姓人逾10万。一、李姓之源
1、李,嬴姓。《通志·氏族略四》云:“李氏,嬴姓。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因以官命族为理氏。夏商之际有理徵,……以直谏不容,得罪于纣,其妻契和氏携子利贞逃于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姓氏考略》李:“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中国姓氏大全》:“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皋陶后裔封地于今固始,历代固始县志都有奉祀皋陶于《先贤祠》的记载。清康熙初年,知县包韺在今固始城东关下为皋陶建一专祠,称皋陶祠,也叫虞士师祠、蓼侯祠。皋陶祠位于固始城东关古蓼湾东北大街与良家巷交叉口西侧,南北向,长450米,南临北大街,北靠津川会馆(解放前为戏院),东接良家巷。祠宇建成三十年后,因兵燹水灾,士师祠近于倾圮,康熙三十二年知县杨汝楫捐资重修。“后汛、兵驻扎于中,不知始于何令祠宇倾圮,圣像剥落。康熙三十二年知县杨汝楫捐资重修(康熙《固始县志·建置志》)”。乾隆《重修固始县志·祠庙》载:“虞士师祠在东关,祀虞士师皋陶,旧志‘皋陶向无专祠,仅列名宦’,康熙二年,知县包韺具详创建,兼设祭产,以供春秋二祀。康熙三十二年,知县杨汝楫重修”。
2、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百家姓·李》:“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其后以李名氏。”《百家姓考略》李:“系出理氏,皋陶之后,代为理官,子孙以官为氏。有理利贞避纣(王)居李树下,改为李氏,老子之祖也。”
3、赐为李姓。《路史》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朱邪氏、董氏、罗氏并以立功从唐,固赐姓为皇族李氏。”《魏书·官师志》:鲜卑叱李氏、高户氏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改为李氏。唐懿宗时,西突厥沙陀部落朱邪赤心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赐姓名为李国昌。
4、其它姓氏易为李姓。
(1)蒙古族札刺尔氏改姓李。河南孟津县麻屯乡《李氏族谱》云:“李出有元札刺尔氏。自始祖忠宣生忠武,以开国勋封鲁。忠武生忠定,食采东平,遂居州之阳谷马儿庄。可传者长忠烈,次武靖王霸鲁……。”霸鲁六世孙怀远任松江万户府,怀远之子咬儿袭父职,举家迁往松江。明军占领松江,咬儿之子可用因获罪谪戍河南,为免遭祸患“易氏曰李”。
(2)蔡氏易姓李。固始《李氏宗谱》序称:“我李氏系出莆田蔡氏,元末时始祖国珍公授镇国将军职,出守河南,遇岁饥盗起,御之力殚身亡。其子可作亦授军衔,见元祚已尽,乃解兵归农,扶父柩南下至固始赵市里道阻,择地于锁口,因家焉。可作公生多子,长讳让、次讳襄、三讳宝匿躬耕,不求闻达。朱明征遗老,严诏催之,公(至)卒不肯出,……家人畏祸,因易氏改名避之,让妻氏李,襄妻氏汪,宝妻氏王,名命其子以母家为氏。”蔡让裔孙便以李为氏,在固始南部山区繁衍至今。
(3)许姓改姓李。《历代李氏望族》载:“李鸿章本姓许,李鸿章八世祖许迎溪与同村的李心庄交好,心庄没有儿子,就恳求收养许迎溪的次子许慎所为嗣,迎溪慨然允诺,许慎所遂改李姓。至今,李氏宗谱门规:许李二姓不通婚,而与族外之李则不禁。
5、少数民族中亦有以李为姓。清代满州八族中的富春氏、李佳氏、萨克达氏、伊喇氏、罕楚氏、乌库里氏大部分改为李姓;瑶族、哈尼族、德昂族、傈僳族、佤族、景颇族、藏族等部分氏族中有以音译为李。
回、苗、壮、白、畬、土、水、彝、黎、羌等民族中亦有以李为姓者;犹太人中也有李姓。
二、李氏族谱资料(摘要)
《李氏宗谱·序》:我李氏受姓以来,先世芳微,世远年湮,上溯元宋莫可,记自顕公元末明初兵火灾变,始从山东迁于固邑,卜吉鹿鸣岗野鸡凹始作家焉。传至六世祖朝公三门分支。嗣后兴公之五世孙以官移居汝宁,遂家焉。本固公由进士授莆阳县正堂,陞御史,赐光祿大夫,坟墓在固始老茔。谱序未修,宗派昭然,稍后往来渐稀,实虚莫辨。……延及十二世,耕读传家,家声丕振,人文蔚起……业已叙族谱,立宗祠……光自任代理,同族众计议,本年即立祠于关帝庙之右侧,独修拜殿三间,苍又嘱子运庆修书房三间,门楼、寝殿、厨房合族同修,……咸丰二年捻匪作乱,兵车蹂躏,祠堂、宗舍化为灰尽,族之人十去七、八,族之后十不存一,伤心惨目有如此乎?然者,族难而祠之祭田生息尚存,家破而户之人丁未绝,于是族叔祖含珠、含琮、益堂,叔广龄不忍坐视,邀请族众共议立祠修谱,嘱予作叙。同治戊辰年小阳月,十五世德麟拜撰。”
“我祖显公自元末明初由鲁迁固为本支创始祖,致于本固公以官居汝(宁府),大世祖朝善公因难迁商(城),遂皆置而未书,已再届戊辰矣!家君痛此同气连枝竞成劳燕分飞,鼻祖耳孙几若路人莫识,迺存谱之后,复遭洪杨变乱,继有捻回之作,民国以来帝制复辟,世变丛生,吾族荡析离居者十之七八,从军异域者十之二、三,岁改月移,稽考无据,将不知为李氏后裔也,乃于民国戊辰以重修家谱事为己任……,孰料,时局艰辛,力不从心,环鹿鸣岗附近,老者尚可挨户追查,而汝府本固公之后,商城朝善公裔孙均因道途阻隔而未能亲谐顾问,终弃祖派于远方,憾也!中华民国辛巳年小阳月,十六世孙思纶序”。
《毗陵李氏宗谱》:“……江左之李,在今天为巨族,昔宋洪迈铭其先墓谓其系出唐宗室,而不著其为何名。殊不知实于越敬王之苗裔。敬王名贞,昭陵(唐太宗)第八子。当武后垂拱戊子之秋,与琅琊王仲愤其僭干天位,欲议匡复,事不成而死,于是属籍悉见诛蹿。而敬王次息定淮公恺,析居光之固始。唐末自泳避乱徙家邵武。迨五季时,有讳光远者事闽,官尚书。生浚,拜司徒。浚生赠少保僧护。僧护生赠太保赓,侨家无锡。赓生中大夫右文殿修撰累封卫国公夔。夔生右丞相特进观文殿大学士陇西郡开国公赠太傅谥忠定纲……。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夫云南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前南京刑部员外郎慈水翁素书。”
固始《李氏家谱·敦睦堂》载《李氏创修家谱序》:“始祖讳重山,字仰,生于上唐肃宗时,仪乡党、富翁,住蓼南华阳山李家湾。卒葬墓子上,墓塚尚存。墓东边有家庙一所,仰公享庙食”。
《大明隆庆二年(1568年)小阳月之望向阳公祭祖碑文》载:“吾李氏宗族起自陇西,源于老子李耳之后唐高祖渊公之孙、武阳王皎之后裔,于元末明初随先祖映溪公别鲁沿淮而上,曾有十舖十派分布于豫皖各处,落户定居矣!有广益派、宁馨派、建正派、华阳派,广居他处而勿记。惟吾先祖映溪公卜居于固始邑北鹿鸣岗野鸡凹为家焉《陇西堂鹿鸣岗李氏宗谱》”!
三、李姓世系
1、李姓历史世系
皋陶裔孙理征刚直不阿,得罪纣王,其妻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以李充饥得以活命,遂将“理”改为“李”,利贞为李氏之始祖。宋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史料列李氏历史世系。
1世利贞(正),娶契和氏女,子昌祖。
10世乾,字元果,周上卿大夫,配益寿氏女婴敷,子耳(以下递传数序,未注明世次者,均为传承关系)。
11世耳(《饶平客家姓氏渊源》载李耳为利贞15世孙;仙游《汾阳李氏族谱》载李耳为利贞17世孙,其辈序为:利贞——昌祖——彤德——庆——承——硕宗——显——爽——环鼎——爵——寅龙——熙宏——尧性——辉——连顺——乾——耳),字伯阳,又字聃,圣祖上元上德皇帝,周平王时为太史,著《道德经》八十一章。
12世宗,字尊祖,魏封于段,为干木大夫。
13世同,赵国大将。
14世兑,赵惠文王时拜为相国。
15世跻,赵安阳君,子二:云、恪。
16世恪
17世洪,字道宏,秦太子太傅。
18世兴族,字育神,一名汪,秦将军。
19世昙,字季远,赵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子四:崇、辩、昭、玑。
20世崇,字伯祐,陇西房始祖,子二:平燕,瑶;玑,字伯衡(赵郡房始祖),秦太傅,子三:云、牧、齐。
21世瑶,字内德,南郡守,狄道侯,字信;牧,赵相,武安君,始居赵郡,子三:汩、宏、鲜。
22世信,字有成,大将军,陇西侯,子超;汩,秦中大夫,太子詹事,子谅。
23世超,一名伉,字仁高,汉大将军,渔阳太守,子二:元旷、仲翔;谅,子二:左车、仲车。
24世仲翔,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子伯考;左车,赵广武君,子遐。
25世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子二:向、尚;遐,字伯友,汉涿郡守,子四:岳、德、文、班。
26世尚,范阳房始祖,子广;岳,字长卿,谏议大夫,子二:秉、义。
27世广,汉飞将军,子三:当户、椒、敢;秉,字世范,颖川太守,因徙家焉,子三:翼、协、敏。
28世敢,字幼卿,郎中令,关内侯,子二:禹,忠;敏,五大夫将军,子二:谟、道郎。
29世禹,字子通,子丞;谟,字道谋,临淮太守,子二:哆、华。
30世丞,河南太守,子先;哆,字子让,上党太守,子二:護、元。
31世先,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子长宗;護,字鸿默,洒泉太守,子二:武,昭奋。
32世长宗,字伯礼,渔阳丞,子君况;武,字昭先,东郡太守,太常卿,子四:讚、修、奕、就。
33世君况,字叔干,一字子期,大中大夫,子本;修,字伯游,后汉太尉,子四:谅、叔、训、季。
34世本,字上明,侍御史,子二:次公、恬;谅,字世益,子膺;颉(武孙),东汉博士,子郃。
35世次公,字仲君,巴郡太守,西夷校尉。子二:轨、潜;膺,字元礼,河南尹,子三:环、瓒、瑾;郃,东汉司徒,子固。
36世轨,字文逸,魏临淮太守,司农卿,子隆;瑾,字叔瑜,东平相,避难复居赵,子三:志、恢、宣;固,字子坚,东汉太尉,子三:基、慈、燮。
37世隆,字彦绪,长安令,积弩将军,子艾;宣,字叔兴,子四:定、台、奖、硕;燮,安平相。
38世艾,字世绩,晋骁卫将军,卫郡太守,子雍;定,字文义,魏水衡都尉,渔阳太守,子四:伯括、机、叔括、季括。
39世雍,字隽熙,济北、东莞二郡太守,子二:伦、柔;机,字仲括,太学博士,临江、乐安二郡太守,子五:群、环、密、楷、越。
40世柔,字德运,北地太守,子弇;楷,字雄方,晋治书侍御史,避赵王伦之难,徙居常山,子五:辑、晃、芬、劲、叡。
41世弇,字季子,前凉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侯,子昶;劲,字少黄,晋治书侍御史,子二:盛、隆。
42世 昶,字仲坚,凉太子侍讲,子暠;盛,中书侍郎,子二:缵、袭。
43世暠,字元盛,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子十:谭、歆、让、愔、恂、翻、豫、宏、眺、亮;缵,字纬业,太子祭酒,子二:延、休;文度(伦5世孙),西凉安定太守,子权。
44世愔,字士业,西凉后主,子八:勖、绍、重耳、宏之、崇明、崇产、崇庸、崇祐;延,字绍元,后魏假赵郡守,子二:建连、龟连;豫、字士宁、东晋西海太守;权,后魏秦州刺史,杜县公,子崇义。
45世重耳,字景顺,以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拜弘农太守,复为宋将所陷,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子熙;崇义,后周雍州大宗正,五州刺史,武康县公,子诠。
46世熙,字孟良,献祖宜皇帝,后魏金门镇将,子天锡;琰之(豫孙),字景珍,后魏侍中,文简公,子二:刚、慧;诠,隋赵郡太守,子四:药王、靖、客师、正明。
47世无锡,字德真,懿祖光皇帝后魏金门镇将。子三:起头、虎、乞豆;刚,宜州刺史,子三:充节、充信、充颖;博(延曾孙),固始令,子惠明。靖,字药师,尚书右僕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太宗。
48世虎,字文彬,太祖景皇帝,后周柱国大将军,唐国襄公,子八:南阳伯延伯、昺……;充节,在隋数以大总管身份击突厥,因功位上柱国,封武阳郡公,子大亮;德林(燮12世孙),隋内史,安平公,子百药。
49世昺,代祖元皇帝,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唐国仁公,子四:渊、澄(代王)、湛(蜀王)、洪(汉王);百药,唐礼部侍郎、宗正卿、安平文公,子安期;大亮,隋末为吏,入唐任交州、凉州都督,西北道安抚大使等。
50世渊,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子二十二:智云(楚王)、元景(荆王)、元兴(徐王)、元嘉(韩王)、元懿(郑王)、元轨(霍王)、凤(虢王)、元名(舒王)、灵夔(鲁王)、元庆(道王)、元祥(江王)、元裕(邓王)、元晓(密王)、元婴(滕王)、建中、世民、元吉、元霸;安期,相高宗,子四:宗师、宗臣、宗元、宗墨。
51世世民,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子十四:承乾(常山愍王)、宽(楚王)、恪(吴王)、泰(濮王)、祐、愔(蜀王)、恽(蒋王)、贞(越王)、治(高宗)、慎(纪王)、嚣(江王)、简(代王)、福(赵王)、明江(曹王)。
52世贞,太宗第8子,封越王,善骑射,颇涉文史,有吏干,几为州刺史。武则天称制,贞与韩王元嘉、鲁王灵夔、霍王元轨及该四王之子密谋匡复李氏天下,李贞长子冲首先起兵,事不成,父子遇难,贞次子定淮公恺避难而逃,隐居于光州固始,子:冲、恺。
53世恺,避居光州固始。
56世若翁(大亮8世孙),任光州刺史,子弘弼。
57世弘弼,寿州参军。
61世泳(恺9世孙),入居福建邵武,子光远。
62世光远,闽封为尚书。
63世浚,司徒。
64世僧护。
65世赓,由邵武迁居无锡。
66世夔,锡山李氏开派之祖。
67世纲,宋右丞相,忠定公,子:仪之、宗之、集之、贵之、茂之、秀之,子孙播迁于苏州、句容、兴化、江宁、扬州、高邮、湖广、昆山、泉州等地。
68世贵之
72世保珠(又名珠,贵之5世孙),子五:金德、木德、土德、火德、水德。因避宋元兵乱,由江西石城迁宁化石壁居住。
73世火德,原名炳凤,号闽海,别号伯庄,宋朝举人,壬辰进士,配陈氏,子三:三一郎(乾培、朝文)、三二郎(巽培、朝宗)、三三郎(坤培、朝美),由宁化石壁迁上杭县胜运里丰朗村开基,后裔播迁于潭州、泉州、嘉应州、长乐、四川等地,为客家李姓始祖。
2、鹿鸣岗李氏世系考
固始北乡鹿鸣岗李氏,《陇西堂鹿鸣岗李氏宗谱》载为唐高祖李渊子、江王李元祥后裔。李元祥22世孙李映溪于元末明初由山东迁居固始。谱中记载(有省略)
1世映溪,由山东迁固始鹿鸣岗为家。子二:辉、旭
2世辉,妣米氏,子一:时。
3世时,妣王氏,子二:忠、显。
4世显,妣赵氏,子山:高、景芳、兴。
5世高,妣潘氏,子二:秀、香;兴,妣宋氏,至5世孙本固,以官居汝宁府,遂家焉,卒葬固始祖茔。
6世秀,妣聂、宋氏,子三:经、继、绪。
7世经,妣刘氏,子一:松;继,妣张、王氏,子一:朴。
8世松,妣张、许、杨氏,子三:朝宝、朝用、朝聘。
9世朝用,妣洪氏,子三:调阳、华阳、遇阳。
10世华阳,妣孙氏,子一:永蔚。
11世永蔚,太学生,妣杨氏,子一:御乾。
12世御乾,修职郎,妣雷氏,子二:廷彩、廷彬。
13世廷彩,妣阎氏,子六:兆仙、兆元、兆允、兆山、兆鹏、兆鸾。
14世兆鹏,赠儒林郎,妣张氏,子二:农、谣林。
15世稂,乾隆乙酉科举人,妣刘氏,子一:含光。
16世 含光,步政司理问,赠云骑尉,妣赵氏,子六:锦龄、硕龄、英龄、壮龄、巨龄、彭龄。
17世锦龄,妣冯氏,子二:联科、联壁。
18世联科,妣丁氏,子二:清之、和之。
19世和之,妣张氏,继沈氏,子四:克有、克邦、克俭、克贵。
17世克邦,国民政府军6军独立旅少将旅长,妣郎氏,子一:守良。
鹿鸣岗李氏自“守”辈后,排辈序字为:明白继承先,诗书修华章。英才登科选,俊秀增荣光。仁义平安乐,炳正贺贤良。东方献祥瑞,天开运其昌。敬祖兴伟业,同宗富贵长。
四、李姓徙居固始及其分布
李姓迁居固始域境历史久远,且广泛分布于各乡镇、村组。其主要有:
1、李通裔孙徙居固始。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今南阳市)人,是东汉王朝的功勋。更始帝时,李通为柱国大将军、辅汉侯,刘玄义军攻入长安后,李通为大将军、西平王、镇守荆州。娶刘秀妹长乐公主为妻。刘秀称帝后,李通任卫尉、大司农,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封固始侯,时光武帝刘秀将寖丘改名为固始沿用至今。光武帝拜李通为大司空,赐特进身份。通卒后谥“恭候”。李通子李音袭“固始侯”爵位,李音子李定、李定子李黄、李黄子李寿皆袭侯爵。李通封侯,不仅使“固始”名始于斯,也为唐代以前李姓在江淮之间繁衍为望族奠定了基础,自此李姓名人辈出。汉时,李叔坚为固陵长;南北朝魏时,李神由威远将军迁新蔡太守;利贞43世缵之子延(44世),字绍元,后魏假赵郡守,延之曾孙李博(47世)任固始令。
2、李伯瑶居固始。李伯瑶为唐卫国公李靖之孙,利贞49世孙。李靖,字药师,三原人。唐高宗武德四年(621年)九月,李靖以行军总管领兵安定楚地,“江汉列城”尽属唐,官加检校荆州刺史。其后平丹阳辅公拓反,置东南道行台,为行台兵部尚书。武德八年(625年),东突厥进犯太原,朝廷命李靖为行军总管,统江淮兵一万驻扎在太原迫敌。李靖在吴、楚之地征战、生活数年,楚头吴尾名邑固始有其庶子落籍,伯瑶则为靖之孙。
3、定淮公李恺因难避居固始。李恺为唐太宗李世民第8子越王李贞的次子,利贞53世孙。武则天僣位时,李贞与长子琅琊王李冲力议匡复,事不成而死,贞次子恺避难而逃,播迁于光州固始。固始《李氏宗谱·敦睦堂》载:始祖讳重山,字仰,生于上唐肃宗时,住蓼南华阳山李家湾,卒葬墓子山,墓塚尚存。该支李氏为陇西衍派,后裔散居于祖师、方集、武庙等地。
4、李若翁因官徙居光州固始。李若翁系唐武阳懿公李大亮8世孙,利贞56世孙,唐末任光州刺史,因家于光州固始,子弘弼。
5、李杞徙居固始。李杞先祖李百药为利贞49世孙,任唐礼部侍郎,其裔孙李杞任唐光州刺史,后因家于光州固始。
6、李晦翁侨居固始。李晦翁先世待考,由砀山,以中原多故,侨居光州固始县。
7、李思义寓居固始。明嘉靖《固始县志·游寓》载:“李思义,高安人,由进士累官云南参政,子吉,进士,官监察御史。元末,义避乱徙青山峡,卒葬焉。玄孙国子生”。
8、李元祥22世孙李映溪于元末明初由山东迁居固始。李元祥是唐高祖李渊之子。《陇西堂鹿鸣岗李氏宗谱》载:元末明初李映溪由山东迁固始鹿鸣岗,属陇西衍派,原在往流邓圩村建有宗祠。现子孙繁衍分布至往流、李店、桥沟、洪埠、方集等地。
9、李杰由山东迁固始。《李氏宗谱·敦本堂》载:李杰以武弁失机,于元末由山东阳谷县迁居固始熨斗村。裔孙分布于祖师、陈淋等乡镇。原李氏宗祠建于熨斗村,其辈序为:汝丕昭贤德、熙元庆明良、昌荣维世泽、心孝啟家祥。
10、李浩由颖南迁固始。《李氏族谱·本固堂》载:始祖李浩明初由颖南迁固始桥沟李棚子,并在李棚子建有李氏宗祠。其辈序为:永锡昌运、观光祖德、家传孝友、大启先哲。
11、李文由山东迁固始。《李氏家家谱》载:始祖李文明初由山东迁固始城关。裔孙分布于城关、段集、方集、武庙等乡镇,原在城关南后街建有李氏宗祠。其辈序为:龄锦百世永、福如海天长、诗书为良友、道德振家邦。
12、李翟由山东迁固始。《李氏支谱·忠厚堂》载:明弘治年间,始祖李翟由山东枣林岗迁居固始,插标为界,落籍李家花园。后裔分布于城关、城郊、沙河铺、石佛店等乡镇。系陇西衍派,在分水小李塘建有李氏宗祠。辈序为:振文传家国、宝书祥胤章、清真广慈惠、绪祖志刚强、吉德康寿尔、宗固世永昌、金玉培元茂、芬芳庆远长。
13、李金德由福建迁固始。《李氏宗谱·敦睦堂》载:明正德年间,始祖李金德由福建迁固始郭陆滩。后裔分布陈淋、郭陆滩等乡镇,系江西衍派。乾隆四十二年初修谱,辈序为:躍国荣家士,功名立志先、克昌维德懋、百万嗣永传。
14、李映堂由枣林岗迁固。李映堂由枣林岗迁居固始杨集,后裔分布于杨集、冯岗、胡族铺、小河桥、城郊、关庙等地。属陇西衍派,辈序为:可永国大、毓世学中培。
15、李永芳迁居固始。《李氏宗谱·积善堂》载:始祖李永芳于明神宗(万历)年间迁居固始张广庙。裔孙分布于张广、石佛、江苏南京、安徽金寨等地。属陇西衍派,清光绪二十二年初修家谱,于祖师卧牛岗建有宗祠,辈序为:永照崇天文荣德、裕振世应祯祥强。
16、李春阳由湖北迁居固始。《李氏宗谱·青莲堂》载:始祖李春阳清初由湖北麻城迁武庙太平村,后裔散居于城关、武庙、安徽金寨的南溪、前进等地。属陇西衍派,原在太平村建有宗祠、民国末年初修家谱。
17、李省四由湖北迁居固始。《李氏宗谱·从伦堂》载:始祖李省四于明初由湖北麻城迁固始郭陆滩院墙岗,后裔散居于草庙、郭陆滩、赵岗、安徽省金寨县南溪、商城县陆家畈等地,属陇西衍派。清嘉庆年间初修家谱,辈序为:云祥昭德耀、天际观中华、克成思宜祖、文明善义家。
18、李炳由安徽迁居固始。《李氏家谱》载:始祖李炳于明成化年间因水灾由颖上迁固始张广庙。后裔散居张广、长岗、周家楼、石庙、泉河、庞家寨、丁塘及安徽省霍邱县等地,属陇西衍派。原在刘集建有宗祠。辈序为:忠贤传士振家邦,立志向学成文章。
19、李春由商城迁居固始。《李氏家谱》载:始祖李春于明末由商城县迁居固始胡族铺。后裔散居于迎河集、李岗、黑湖、刘井、苏岗、郑桥、三姑庙等地,属陇西衍派。原在白庙集、李家大寨建有宗祠。清同治年间初修家谱,辈序为:清振东培然、海桂锡伟远、忠厚传百代、贤孝永万年。
20、李荆翘由安徽迁居固始。《李氏宗谱》载:始祖李荆翘于明朝末年由安徽金家寨迁居固始县陈淋子快活岺,属陇西衍派。
21、李龙由陇西迁居固始。《李氏宗谱》载:始祖李龙于明末由陇西迁固始道超集,后裔 散居道超集、九里沟、三保、花园等地。辈序为:荫呈祖思、智连同贞。
22、李之佳由潢川迁居固始。《李氏族谱》载:“我李氏家族,是明永乐年间由光州东七里岗分支而来,定居在蓼北三十里火龙岗东李家寨。至今已五百余年。现已分支金寨、商城、淮滨、阜南等地。”其世系(有省略)为:之佳→寿(→表示相生、下同)→国信→读→本云→瑞昌→克美→隆→子福→兆时→琅林→荫广→承昭→祖阔→恩绶→枝冠→联冕,联冕为李之佳的17世孙。该支李氏从12世起排辈序为:荫承有恩、枝联同青、广世俊茂、万古长生。
23、李文、李广由山东迁居固始。2003年重修《李氏家谱》载:“我李氏宗族祖籍山东,因灾荒迁居固始县三河尖青泥滩和固始县南李家花园两地。固始县李家花园和固始县三河尖青泥滩李氏同宗,他们有兄弟五人:李文、李广、李梓、李伟、李美。后因时代变迁,致使固始县南李家花园李氏家谱与固始县三河尖青泥滩李氏家谱派字不同”。青泥滩李氏派字为:春世兆开先、家思永会成、发源鲁鸿地、三河清淮水、吾族繁欣胜、继往乾来坤。青泥滩李氏播迁至新疆、甘肃、广州、安徽及河南的淮滨、期思、往流、观堂、丰港等地。
24、李家圩李氏。安徽省《霍邱县志》载:“李家圩地主占地20万亩,分布在安徽、河南两省五县。”其中固始县3万亩,耕地遍布于陈集、泉河、张广、徐集等乡境内。李家圩李姓亦有在固始县域境居住。李家圩李氏(有省略)世系为:
一世培才,清封武显将军,配王氏,子三:道南、亚南、图南。
二世道南,清咸丰间自办团练任练总,因镇压捻军有功封候补参将,同治时追赠副将,子鸿志;亚南,咸丰间任阜阳三里湾税卡官;图南,清湖北候补县丞,子三:远亭、渐亭、一亭。
三世鸿志,八品荫生;远亭,子仲乐;渐亭,字鸿文,清湖北郧西县知县,民国北洋军政府三河尖税务官,子三:其则、松泉、希良;一亭,字鸿祺,举人,子二:梦庚、仲华。
四世希良,子二:鸣球、焕球;梦庚,省、县参议员,国大代表(候选人);仲华,民国高等法院秘书官、中央教育部安庆区督导员,解放后参加中国人民银行工作。
五世鸣球;焕球。
清末李家圩李氏中一支徙居叶集、陈淋一带,其辈序字为:中庆魁贵家、金玉自光明……
五、固始李姓播迁
李姓自东汉李通受封“固始侯”;李坚、李博为固始令,李姓逐渐繁衍为望族,他们或因官升迁,或因灾避难,播迁各地。唐代以后,固始李姓迁徙更为频繁。
1、李伯瑶入闽。李伯瑶,字昆宗,唐府兵分营将,总章二年以前部先锋从陈政入闽。进军中,李伯瑶善谋略,巧用计,屡立奇功。漳州建立后,以其干略进为州司马。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追封为殿前检点威武辅胜上将军。夫人邵氏封为平德妙顺夫人。《漳州府志》载: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李伯瑶,随陈元光开辟漳州,子孙散居龙溪、漳浦各县。漳州市龙文区李氏祖祠祠联:“瞻高堂基开固始,历数百年源源本本;依胜地派衍扶摇,传亿万世子子孙孙”。
2、李福全先人入闽。福建李文永转明永乐十八年庚子(1421年)仲春翰林院编修李贞撰《(李)静隐祖墓志铭》载:“处士讳福全,字允旻,号静隐,闽清漳南溪人也。其先世传于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垂拱间从陈元光入闽因家焉”。
3、李泳携子李光远入闽。李泳系定淮公李恺9世孙,利贞61世裔孙。唐末,李恺、李光远父子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居福建邵武。为五山李氏始祖。明正德间《同安地山李氏家谱引序》称其祖(泳)“光州固始县人也,同王审知入闽,遂卜于县南人(仁)德里地山保家焉”。祖祠门联曰:“五山分岐由周仙祖派,山灵毓秀自唐帝王家”。清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年)《重修地山李氏族谱序》云:“惟我地山一派,相传始自光州固始县居民,当唐末梁初之时,随闽王王审知入闽,兄弟叔侄散处闽地,分居五山,始犹时相往来,一、二世后遂不相闻,各就所处之地建立宗祠,自立谱系,后人不能稽核古迹,各以其始至者为祖。”“尝闻吾始祖之来此地山也,其始受命于太祖贞孚公曰:惟吾始至闽中,依山立家,后世子孙分居,勿忘山字。由是言之,凡以山为号者,皆吾宗人也。”该谱载其居同安仙店之南山者名肇南,讳谕,有兄弟4人:诠、诚、谊、谕。谕生五子:君安、君怀、君博、君道、君逸,称大五山。君怀,讳贞孚,号忆园,妣郑氏,继张、蔡氏,亦生五子,长汝淳分居南安雄山,次汝谨分居同安南山,三汝诲,其后裔分居兑山,四汝谟分居漳州浙山(已山),五汝谦分居漳郡金山,称小五山。五山李氏人丁兴旺,繁衍迁徙至闽、粤、港、澳诸地,后裔迁台者众多。
定淮公李恺亦是一支客家李氏的鼻祖。据《陇西李氏源流探析》考证:“后梁开平四年(909年),王审知自立为闽王,封李光远(利贞62世孙,李恺10世孙)为尚书,其子李浚为司徒。及至闽为南唐所灭,李浚子僧护(64世,指利贞下同)孙李赓俱隐归田里,由邵武居无锡,生子李夔(66世),为锡山李氏的开派之祖。赫赫有名的宋右丞相,忠定公李纲(67世)即为李夔之子。”“李火德(73世)为宋代名臣李纲之七子李贵之(68世)第五世裔孙,于宋元兵乱之际,随父亲李保珠(72世)由宁化石壁迁于上杭。李保珠有子五人,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等各支后裔辗转迁徙于闽、越各地,继而遍布海内外。”《李氏史记》载:上杭开基一世祖李火德,与妻由宁化石壁迁上杭胜运里丰朗村开基,被奉为“李氏入闽太始祖”、台湾李氏始祖。《梅州文史》载《李氏史记》:李火德→三三郎(火德三子,名坤培、朝美;→表示相生,下同)→四六郎→千八郎→念三郎→万一郎→德明(明洪武间迁广东梅县,为梅县始祖)→守已(绍纯)→均甫(英略)→子显→仲义→安→龙珠→鸾→万孜→德轩→汝富→润→宇→衍自(清顺治八年迁广东大埔古野唐溪)→海如→桓若→崇万→统材→协裔(迁新加坡)→犹虎→振坤→光耀。李光耀为李火德28世孙,定淮公李恺48世孙。原台湾总统李登辉则是李火德长子三一郎(乾培)裔孙,为李火德26世孙,李恺46世孙。
李恺裔孙李桓入闽,繁衍为白奇、芙蓉、岭兜望族。《芙蓉李氏族谱》云:今南安梅山镇芙蓉李氏,先祖为光州固始人,于五代从王潮入闽,其子孙因家于武荣(南安)芙蓉乡。《岭兜李氏族谱》载:今南安金淘镇李氏远祖系固始人,随王潮入闽。其后裔肇居梅山芙蓉,传至李仰宗时迁居岭兜。白奇《李氏族谱》称:“我族派系而稽之故者相传,本自大唐。远祖讳桓公,由光州固始县从王绪入闽,居福州环珠门。经九世至永公之孙威正公,讳义,宋神宗熙宁二年自福州来居泉郡,凡在岭兜、永宁、内坑等处皆为其子孙”。
4、李杞入闽。李杞先祖李百药(利贞49世孙)为唐礼部侍郎。唐末,李杞为光州刺史,因家于光州固始。为避朱梁之乱,李杞与族人随王审知迁居福建长溪,为中原入闽之大族。因其先世颍阳刺史李信创业于余姚,繁衍兴旺,李杞后裔遂向东播迁,归宗聚族,择居于奉化江口、余姚兰溪、叶岙及鄞县等地。称“三江李氏”,为浙东之望族。
5、李弘弼入闽。寿州参军李弘弼,名辅官,为唐武阳懿公李大亮9世孙,利贞57世孙。其父李若翁曾任光州刺史,因家于光州固始。唐末随王氏入闽后,先居于汀漳,再迁于泉州,子孙多以经商为生,向海外发展。李弘弼裔孙李天爵于明成化年间迁到南安县九都彭溪下游水口处定居,取村名彭口,称“彭口李氏”。
6、李氏入闽。福建南安《芙蓉李氏族谱》云:今南安梅山镇芙蓉李氏,先祖为光州固始人,于五代从王潮入闽,其子孙因家于武荣(南安)芙蓉乡。
7、李某入闽。福建长乐《象峰李氏族谱》载:象峰李氏先祖李某,自甘肃陇西迁河南固始县调元乡秉钧里,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居福州南门。裔李祥于宋景佑元年(1034年),迁长乐沙堤象山。人丁兴旺,功名显赫。世称“象峰李氏”。有明永乐状元李骐及名人李兆珍……。
8、李某入闽。福建永春《青阳李氏族谱》称:先祖李某系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唐末随王潮入闽,传至李默斋(列为一世祖)居永春,遂为青阳李氏始祖。
9、唐末,见于史料记载的由固始入闽的李姓还有:《晋邑圳山李氏族谱》称:先祖李晦翁,初居砀山,后因中原变故而居固始,唐末偕子李乐泉避兵入闽,其后裔于元末从福州徙泉州,择圳山而卜居。《宋史·李虚已传》载:“李虚已,字公受,五世祖盈,自光州从王潮徙闽,遂家建安”。宋真德秀《国子监主簿李(冲)公墓志铭》称:“公(李冲)之先自固始入闽,为侯官人”。
10、李仁遇入闽。《陈元光与王审知》载:“李仁遇,闽王曦外甥,官泉州刺史。仁遇之父李敏,官同平章事”。“李承勋,随王氏入闽,军將,乾宁元年(894年),靖汀州有功”。
11、李寿入闽。《拓荣溪坪谢氏族谱》载,李寿,唐末随王氏入闽。
12、李氏入闽。宋代学者林之奇《拙斋文集·李和伯(楠)行状》云:“公讳楠,和伯,其字也。其先居光州固始,唐末从王氏入闽,遂为福州侯官人”。
13、李裕规入闽。福建《长乐仙富李氏族谱》称:李裕规,宋政和间(1111—1118年),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省,居北乡魁山。
14、李姓迁居山东烟台。《固始县志》综合烟台市《福山区地名志》称:“福山镇,南关宋家疃,明洪武年间,李姓由河南固始县迁入建村”。“兜余镇,贾家疃,元初,周、李二姓由河南固始迁此建村”。“福山开发区盐场,明初,……李姓由河南固始迁入”。福山开发区“泊子,李氏兄弟三人由河南固始县汝南徙出,老大居牟平解家庄,老二居福山西埠庄,老三定居泊子”。“门楼镇仉村李,明泰昌年间,李姓由河南固始县迁此建村”。“门楼镇石井,明初,李姓由河南固始县迁此建村”。
15、李自明明末徙居今安徽金寨。金寨县双河《李氏族谱》称:“因闯兵之乱,自明公辞固邑而迁商邑大河保仙姑岭”。
16、明清之际,亦有固始李姓迁居山东、江苏、江西、安徽、湖北及河南省其它县市。
六、固始李姓名人
自东汉以来,固始李姓枝繁叶茂,名人辈出,达官显宦屡见史册。
李通为固始侯。李通家族为南阳著姓,其父李守治家严毅,初事大儒刘歆,至王莽时在朝为宗卿师。李通初亦为小吏,后与刘秀联络王常、成丹领导的起义军,在棘阳大破官兵,杀敌大将甄阜、梁丘赐。后又与新市、平林二军联合,推举刘秀堂兄刘玄为帝,李通被封为柱国大将军、辅汉侯、大将军西平王。刘秀称帝后,李通先任卫尉,第二年(公元26年)封固始侯、大司农。刘秀征讨四方割据势力时,曾派李通镇守京师,安抚百姓。李通亦参与征讨割据势力公孙述的战斗。割据势力平定后,国泰民安,李通激流通退,光武帝刘秀拜李通为大司空,赐特进身份,封其少子李雄为召陵侯。李通卒后,谥“恭侯”,皇帝皇后亲自去吊唁。李通爵位由其子李音袭封。
李博任固始令。李博为李延,字绍元,后魏假赵郡守之曾孙。任固始令。
李士云知固始县事。宋宝庆元年,李士云为武经郎,知固始县事、监文武兵。
李达父子书寇中州。李达,字有孚,以书(法)中洪武甲子应天举人,除四川学正,陞右春坊司直郎教诸王,陞梁府长史。李达子李瀚,字弘澜,号讷庵,明宣德间以书(法)魁中州,宣德壬子科举人,除定州教官,甚得时誉,迁都察院经历,以郎中致仕。平生诗、书、文甚富、辑有《讷庵遗稿》。
李磐考中明代进士。李磐为明嘉靖5年(1526年)第3甲第76名进士,任襄阳推官,选御史令,浙江按察司佥事,监察御史,奉政大夫。李磐父李佳,以子磐贵赠御史。
李绯总理山东河道。李绯,字廷章,号松冈。幼受家训,历官所至有政绩,考中弘治辛酉科举人,乙丑(1505年)科2甲第62名进士,任户部主事,历陞山东左布政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
李灏赠户部郎中。李灏,字嗃之,号乐轩,性颖异、游邑庠、超诸士,名领宣德丙子乡荐,景泰丙子科(1456年)举人,任崃县训导,新蔡县教谕,以子绯贵赠户部郎中。
李自荣,明万历38年(1610年)3甲第9名进士。
李本固赠光禄大夫。《陇西堂鹿鸣岗李氏宗谱》载,李本固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江王李元祥的二十二孙李映溪的裔孙。即映溪——辉——时——显——兴,兴五世孙本固。李本固是万历8年(1580年)3甲197名进士,授蒲阳县正堂,陞御史,知汝宁府,大理寺卿,赐光祿大夫,卒葬固始北乡鹿鸣岗野鸡凹老茔。
李凤来任明代固始知县。李凤来,字德仪,由辛已进士选礼科给事中,明嘉靖间任固始知县六年,“六事克举,百废俱振,诛锄奷恶,修均水利,民今思之”。
李贡南考中清代进士。李贡南为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戊辰科3甲第99名进士。
李卿谷任湖北按察使,《固始县志》载:李卿谷为清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官至湖北按察使,著有《西园诗钞》等。李卿谷是李孟群之父。
李孟群代安徽巡抚。李孟群(1828-1859年),字鹤人,固始城关人,道光27年(1847年)3甲第14名进士。初任广西灵川知县,调任桂平知县,陞南宁同知。屡败太平军提升州道员,署得州知府,调江西九江知府,署湖北按察使,授安徽布政使,代安徽巡抚。咸丰九年(1859年)二月与太平军作战被俘遇害,谥“武愍”。著有《语录》、《鹤泪篇》、《外集》、《蓼东诗集》等。
李昭寿晋为江南提督。李昭寿(1822-1881年),亦名兆寿,字松崖,李家后楼(今陈淋镇境内)人。清咸丰三年(1853年)七月,在固始南部山区揭竿起事,不久率部加入捻军,成为五大股捻军之一。后李降清宁池太广道员何桂珍部,被编为“豫勇”军。咸丰五年十二月,李投归太平军,被封为七十二检点,后又封为太平军殿右文将帅,部属改编为二十四军。咸丰六年,李与捻军首领张东行沟通、联系,使捻军接受太平军印信,改换为太平军旗帜。咸丰八年八月,李于滁州清流关暗降清军,得花翎三品顶戴,后提任松江提督,遂晋为江南提督。同治二年(1863年),李昭寿主动交出兵权。次年,携大量财富回归故里,筑造豪华庄园。3年后迁居安庆。光绪七年(1881年)李在安徽巡抚裕祿宴席上辱其属员,被告以“故态复萌”,清廷下令将李昭寿处死于安庆。
李克邦任中华民国军队旅长。李克邦(1901-1931年),又名永安,往流镇朱皋人。民国13年7月,李克邦伙同10余名贫苦青年起事,至民国17年(1928年)聚众千余人,李自称团长。次年春,李收拢固始、潢川、息县之间的另几股“杆伙”,拥众数千人,编成7个团,李自任旅长。蒋介石令驻信阳二路军总指挥刘峙收编其为河南民团第三旅。不久,改为国民政府军暂编第二旅,李克邦任旅长,改名李永安,其部扩充约为1.2万人。民国19年,李率众2000人赴皖,转投国民党政府军第6军叶开鑫部,编为叶部独立旅,奉命驻亳州十八里塘,又奉命驻肖县整编。数天后,被国民党政府军52师韩德勤部包围,强行缴械。李克邦被解押开封,次年元月,以“通共”罪被处决于开封西门外。
李满华任河南省政协委员、固始县政协副主席、固始高中校长。李满华(1924-1998年),1948年11月参加工作,历任固始初级师范教导主任、中学副校长、固始高中副校长、校长,政协固始县1-3届委员会副主席,固始县1-6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河南省3-4届委员会委员。
近,现代,任职固始或固始籍县级及其以上职务的李姓有:李景曾、李景卓、李光、李晓明、李健、李绍南、李西振、李全增、李光海、李方振、李景春、李殿恒、李志田、李云德、李云山、李益民、李业会、李德明、李弟民、李思超、李俊杰、李文斌、李大江、李继文、李真、李明辉、李金山、李熙文、李锡隆、李杰武、李世衡、李明新、李涛、李世民、李新民以及李家英、李光、李熙耀、李渝嘏等。
马世洲:固始根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二00八年六月初稿,二O二二年六月修改